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废水的处理与利用论文

亲水性微孔聚乙烯醇复合膜的制备与运用于MBR处理污水的研究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7页
引言第11-12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23页
    1.1 研究背景第12-18页
        1.1.1 膜分离技术第12页
        1.1.2 膜过滤处理废水第12-16页
        1.1.3 MBR简介第16-17页
        1.1.4 影响MBR工艺进一步发展的因素第17-18页
    1.2 PVA复合膜的研究进展第18-20页
    1.3 PVA复合膜在污水处理中运用第20-21页
        1.3.1 聚乙烯醇复合膜在反渗透中应用第20页
        1.3.2 聚乙烯醇复合膜在纳滤中的应用第20页
        1.3.3 PVA复合膜在超滤中应用第20-21页
    1.4 本论文的研究的目的、意义和内容第21-23页
        1.4.1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21页
        1.4.2 研究内容第21-23页
第二章 亲水性微孔聚乙烯醇复合膜的制备与表征方法第23-28页
    2.1 实验内容与目的第23页
    2.2 实验试剂及仪器设备第23页
        2.2.1 实验试剂第23页
        2.2.2 实验仪器第23页
    2.3 亲水性微孔聚乙烯醇复合膜制备原理第23-24页
        2.3.1 热致相分离法制膜原理第23页
        2.3.2 热致相分离法优缺点第23-24页
        2.3.3 热致相分离法的成孔结构第24页
    2.4 制膜方案简述第24-25页
        2.4.1 制膜方案第24-25页
        2.4.2 制膜装置第25页
    2.5 亲水性微孔聚乙烯醇复合膜性能测定与表征方法第25-28页
        2.5.1 扫描电镜(SEM)分析第25-26页
        2.5.2 膜通量测定第26-27页
        2.5.3 膜截留性能测定第27页
        2.5.4 吸水率测定第27页
        2.5.5 耐酸性能测定第27页
        2.5.6 接触角测定第27-28页
第三章 亲水性微孔聚乙烯醇复合膜的性能表征与比较第28-36页
    3.1 复合膜表征结果分析第28-29页
    3.2 清水通量对比第29-32页
        3.2.1 微滤膜的清水通量第29-31页
        3.2.2 不同操作压力下微滤膜清水通量第31-32页
    3.3 清洗之后膜通量变化情况第32页
    3.4 两种膜吸水率比较第32-33页
    3.5 耐酸性能测定第33-34页
    3.6 接触角的测定第34页
    3.7 本章小结第34-36页
第四章 不同制备条件对亲水性微孔聚乙烯醇复合膜性能影响第36-44页
    4.1 实验内容与目的第36页
    4.2 实验结果与分析第36-43页
        4.2.1 PVA浓度对亲水性微孔聚乙烯醇复合膜的影响第36-37页
        4.2.2 热处理温度对亲水性微孔聚乙烯醇复合膜性能影响第37-39页
        4.2.3 交联时间对亲水性微孔聚乙烯醇复合膜性能的影响第39-41页
        4.2.4 交联剂浓度对亲水性微孔聚乙烯醇复合膜性能影响第41-43页
    4.4 本章小结第43-44页
第五章 亲水性微孔聚乙烯醇基MBR的耐污性能测试第44-55页
    5.1 实验背景第44页
    5.2 实验内容与目的第44-45页
    5.3 试验装置第45-46页
        5.3.1 微滤膜组件第45页
        5.3.2 MBR装置第45-46页
    5.4 实验用水第46页
    5.5 试验分析项目、方法和仪器第46-47页
    5.6 亲水性微孔聚乙烯醇复合膜基-MBR性能分析第47-49页
        5.6.1 MBR对有机物的去除效果第47-48页
        5.6.2 MBR对氨氮的去除效果第48-49页
        5.6.3 MBR对浊度的去除效果第49页
    5.7 亲水性微孔聚乙烯醇复合膜抗污性能分析第49-53页
        5.7.1 污泥性质的变化第49-50页
        5.7.2 污泥浓度对膜通量的影响第50-51页
        5.7.3 不同曝气强度对膜通量的影响第51-52页
        5.7.4 清洗后膜通量的恢复情况第52-53页
    5.8 膜污染分析第53页
    5.9 本章小结第53-55页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第55-57页
    6.1 总结第55-56页
    6.2 展望第56-57页
致谢第57-58页
参考文献第58-60页

论文共6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从典型法典看我国制定环境法典的条件
下一篇:植物对环境中碘的富集及其控制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