崩滑堵江灾害链成灾模式及风险评估研究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2-19页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1.2.1 崩滑堵江灾害链研究 | 第13-14页 |
1.2.2 崩滑堵江及溃坝研究 | 第14-15页 |
1.2.3 崩滑堵江灾害链模式研究 | 第15-16页 |
1.2.4 崩滑堵江风险评估研究 | 第16页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第16-19页 |
1.3.1 主要的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1.3.2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 第17-19页 |
第2章 崩滑堵江灾害链的规律表征 | 第19-28页 |
2.1 崩滑堵江灾害链的定义 | 第19-20页 |
2.1.1 灾害链的定义 | 第19-20页 |
2.1.2 崩滑堵江灾害链定义 | 第20页 |
2.2 崩滑堵江灾害链的基本特征 | 第20-22页 |
2.2.1 崩滑堵江灾害典型案例及概况 | 第20页 |
2.2.2 崩滑灾害链基本特征 | 第20-21页 |
2.2.3 崩滑堵江灾害链式规律的载体反映 | 第21-22页 |
2.2.4 崩滑灾害链式阶段的划分 | 第22页 |
2.3 崩滑堵江灾害分类 | 第22-27页 |
2.3.1 按堵江程度分类 | 第22-24页 |
2.3.2 按灾害成因分类 | 第24-26页 |
2.3.3 按诱发因素分类 | 第26页 |
2.3.4 按物质组成分类 | 第26-27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第3章 基于链式结构的崩滑堵江灾害链模式 | 第28-53页 |
3.1 崩滑堵江灾害的链式结构 | 第28-29页 |
3.1.1 滑坡灾害的链式结构 | 第28-29页 |
3.1.2 崩塌灾害的链式结构 | 第29页 |
3.1.3 复合灾害的链式结构 | 第29页 |
3.2“崩塌→滑坡→碎屑流→堵江”模式 | 第29-35页 |
3.2.1 模式特征 | 第29-31页 |
3.2.2 形成过程 | 第31-33页 |
3.2.3 形成机理 | 第33-34页 |
3.2.4 溃坝分析 | 第34-35页 |
3.3“滑坡→碎屑流→堵江”模式 | 第35-38页 |
3.3.1 模式特征 | 第35-36页 |
3.3.2 形成过程 | 第36-37页 |
3.3.3 形成机理 | 第37-38页 |
3.3.4 溃坝分析 | 第38页 |
3.4“滑坡→堵江”模式 | 第38-43页 |
3.4.1 模式特征 | 第38-40页 |
3.4.2 形成过程 | 第40-41页 |
3.4.3 形成机理 | 第41-43页 |
3.4.4 溃坝分析 | 第43页 |
3.5“崩塌→堵江”模式 | 第43-45页 |
3.5.1 模式特征 | 第43-44页 |
3.5.2 形成过程 | 第44页 |
3.5.3 形成机理 | 第44-45页 |
3.5.4 溃坝分析 | 第45页 |
3.6“滑坡→碎屑流→泥石流→堵江”模式 | 第45-49页 |
3.6.1 模式特征 | 第45-48页 |
3.6.2 形成过程 | 第48页 |
3.6.3 形成机理 | 第48-49页 |
3.6.4 溃坝分析 | 第49页 |
3.7“崩塌→泥石流→堵江”模式 | 第49-52页 |
3.7.1 模式特征 | 第49-50页 |
3.7.2 形成过程 | 第50-51页 |
3.7.3 形成机理 | 第51-52页 |
3.7.4 溃坝分析 | 第52页 |
3.8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第4章 基于灾害源破坏机理的崩滑堵江灾害链模式 | 第53-66页 |
4.1 溃决破坏灾害链模式 | 第53-56页 |
4.1.1 锁固段溃决模式 | 第53-54页 |
4.1.2 弯曲段溃决模式 | 第54-56页 |
4.1.3 溃坝分析 | 第56页 |
4.2 倾倒破坏灾害链模式 | 第56-58页 |
4.2.1 模式特征 | 第56-57页 |
4.2.2 模式过程 | 第57页 |
4.2.3 模式机理 | 第57页 |
4.2.4 溃坝分析 | 第57-58页 |
4.3 滑移破坏灾害链模式 | 第58-61页 |
4.3.1 模式特征和机理 | 第58-60页 |
4.3.2 溃坝分析 | 第60-61页 |
4.4 平推破坏灾害链模式 | 第61-64页 |
4.4.1 模式特征 | 第61页 |
4.4.2 模式过程 | 第61-62页 |
4.4.3 模式机理 | 第62-64页 |
4.4.4 溃坝分析 | 第64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4-66页 |
第5章 崩滑堵江堰塞体破坏分析及风险评估 | 第66-78页 |
5.1 崩滑堵江堰塞坝溃决破坏的影响因素 | 第66-69页 |
5.1.1 坝体的几何形态和规模 | 第66-67页 |
5.1.2 坝体物质的组成和结构 | 第67-68页 |
5.1.3 堰塞坝的形成模式 | 第68页 |
5.1.4 堰塞湖的容积和形状 | 第68-69页 |
5.1.5 堰塞湖湖水的影响 | 第69页 |
5.2 崩滑堵江堰塞坝体破坏方式与模式 | 第69-70页 |
5.2.1 堰塞坝溃决模式 | 第69-70页 |
5.2.2 堰塞坝溃决的方式 | 第70页 |
5.3 崩滑堵江堰塞坝风险评估 | 第70-77页 |
5.3.1 风险评估方法 | 第70-71页 |
5.3.2 危险性评估 | 第71-74页 |
5.3.3 易损性评估 | 第74-77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7-78页 |
第6章 拉月崩滑堵江灾害链综合案例分析 | 第78-91页 |
6.1 灾害体的基本特征 | 第78-80页 |
6.1.1 灾害体的地理位置 | 第78页 |
6.1.2 灾害体的基本特征 | 第78-80页 |
6.2 灾害链过程数值模拟分析 | 第80-86页 |
6.2.1 计算分析方法 | 第80-81页 |
6.2.2 UDEC离散元数值分析方法 | 第81-82页 |
6.2.3 数值模拟计算模型的建立 | 第82-83页 |
6.2.4 数值模拟计算边界条件 | 第83-84页 |
6.2.5 数值模拟成果分析 | 第84-86页 |
6.3 崩滑灾害链分析 | 第86-89页 |
6.3.1 拉月滑坡失稳机制 | 第86-87页 |
6.3.2 基于链式结构的灾害链模式 | 第87-88页 |
6.3.3 基于灾害源破坏机理的模式 | 第88-89页 |
6.4 拉月堰塞湖风险评估 | 第89-90页 |
6.4.1 拉月堰塞湖危险性评估 | 第89-90页 |
6.4.2 拉月堰塞湖易损性评估 | 第90页 |
6.4.3 拉月堰塞湖风险评估 | 第90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90-91页 |
结论 | 第91-93页 |
致谢 | 第93-94页 |
参考文献 | 第94-98页 |
附录 | 第98-10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