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9-11页 |
ABSTRACT | 第11-13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4-26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4-15页 |
1.2 研究目的 | 第15页 |
1.3 文献回顾 | 第15-20页 |
1.3.1 土地资源配置方式的相关研究 | 第15-16页 |
1.3.2 城市土地利用评价的相关研究 | 第16-18页 |
1.3.3 我国城市工业用地利用状况的相关研究 | 第18-19页 |
1.3.4 简要述评 | 第19-20页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21-23页 |
1.5.1 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1.5.2 技术路线 | 第22-23页 |
1.6 数据来源 | 第23-24页 |
1.7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 第24-26页 |
1.7.1 可能的创新点 | 第24页 |
1.7.2 不足之处 | 第24-26页 |
第2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第26-30页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26页 |
2.1.1 工业用地 | 第26页 |
2.1.2 工业用地的市场配置 | 第26页 |
2.1.3 工业用地的政府配置 | 第26页 |
2.1.4 工业用地利用绩效 | 第26页 |
2.2 相关基础理论 | 第26-30页 |
2.2.1 资源优化配置理论 | 第26-27页 |
2.2.2 系统理论 | 第27页 |
2.2.3 收益成本理论 | 第27页 |
2.2.4 地租理论 | 第27-30页 |
第3章 工业用地的政府和市场配置方式 | 第30-38页 |
3.1 我国工业用地政府和市场配置的消长演变 | 第30-31页 |
3.1.1 工业用地市场配置的引入时期(1988年—1991年) | 第30页 |
3.1.2 工业用地市场配置的萌芽时期(1992年—2005年) | 第30页 |
3.1.3 工业用地市场配置的扩大时期(2006年至今) | 第30-31页 |
3.2 工业用地的政府配置方式 | 第31-34页 |
3.2.1 不同角色定位下的工业用地政府配置 | 第31页 |
3.2.2 我国的工业用地政府配置 | 第31-32页 |
3.2.3 我国工业用地政府配置方式的表征 | 第32-34页 |
3.3 工业用地的市场配置方式 | 第34-38页 |
3.3.1 不同市场类型下的工业用地市场配置 | 第34-35页 |
3.3.2 我国的工业用地市场配置 | 第35-36页 |
3.3.3 我国工业用地市场配置方式的表征 | 第36-38页 |
第4章 工业用地利用绩效评价体系 | 第38-44页 |
4.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 第38页 |
4.2 工业用地利用绩效评价的指标体系 | 第38-40页 |
4.2.1 指标选择的依据 | 第38-39页 |
4.2.2 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39-40页 |
4.3 工业用地利用绩效评价的指标说明 | 第40-44页 |
4.3.1 经济绩效指标说明 | 第40-41页 |
4.3.2 社会绩效指标说明 | 第41页 |
4.3.3 环保绩效指标说明 | 第41-44页 |
第5章 不同配置方式对工业用地利用绩效的影响 | 第44-52页 |
5.1 分析框架的构建 | 第44-45页 |
5.2 影响机理分析 | 第45-47页 |
5.2.1 配置方式,产业项目类型和工业用地利用绩效 | 第45页 |
5.2.2 配置方式,“成本—收益”组合和工业用地利用绩效 | 第45-46页 |
5.2.3 配置方式,外部性和工业用地利用绩效 | 第46-47页 |
5.3 回归模型的设定 | 第47-52页 |
5.3.1 回归模型的选择 | 第47页 |
5.3.2 自变量的选择与说明 | 第47-52页 |
第6章 实证研究 | 第52-64页 |
6.1 研究区域概况 | 第52-54页 |
6.2 典型城市的工业用地利用绩效 | 第54-58页 |
6.2.1 数据标准化及权重的确定 | 第54-55页 |
6.2.2 工业用地利用绩效的测度 | 第55-56页 |
6.2.3 绩效评价结果分析 | 第56-58页 |
6.3 配置方式对工业用地利用绩效的影响 | 第58-64页 |
6.3.1 自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及数据处理 | 第58页 |
6.3.2 模型回归结果 | 第58-61页 |
6.3.3 回归结果分析 | 第61-64页 |
第7章 结论与建议 | 第64-68页 |
7.1 研究结论 | 第64-65页 |
7.2 政策建议 | 第65-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2页 |
致谢 | 第72-7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科研工作与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