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引言 | 第12-14页 |
第一章 我国政策环评功能设计的问题 | 第14-24页 |
一、目前的问题 | 第14-18页 |
(一)环境影响评价对象在定义上的普遍模糊 | 第14-16页 |
(二)我国政策环评设计止步于目标,功能、结构设计不明 | 第16-17页 |
(三)我国政策环评设计与相关制度功能协调不明 | 第17-18页 |
二、研究基础与存在的问题 | 第18-20页 |
(一)环境影响评价的学科交叉性 | 第18-19页 |
(二)风险社会下环境风险的规制 | 第19-20页 |
三、本文将采用的观点与方法 | 第20-24页 |
(一)本文观点 | 第20-22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22-24页 |
第二章 政策环评功能问题成因分析 | 第24-31页 |
一、对我国政策决策模式的缺陷认识不足 | 第24-25页 |
(一)信息公开中的缺陷 | 第24页 |
(二)利益代表的缺陷 | 第24-25页 |
(三)政策实施与反馈中的缺陷 | 第25页 |
二、对政策的本质与特点认识不足 | 第25-31页 |
(一)政策与战略的关系 | 第25-26页 |
(二)政策与规划的关系 | 第26-27页 |
(三)政策与法的关系 | 第27-28页 |
(四)政策的定义与特征 | 第28-31页 |
第三章 现代社会对环评的功能需求 | 第31-38页 |
一、现代社会需要政府承担环境责任 | 第31-33页 |
(一)环评对象:从生产行为到政府行为 | 第31-32页 |
(二)政策评估克制部门利益主义、地方利益主义 | 第32-33页 |
二、要求环评合理有效 | 第33-38页 |
(一)环境改善实效的要求:对环评强制力、实质审查的呼唤 | 第33-35页 |
(二)环评成本的合理性解释 | 第35-38页 |
第四章 我国现存环评的功能不足 | 第38-43页 |
一、“自己评价”尚无反思理性法治的保障 | 第38-39页 |
(一)反思型法的一种重要形态 | 第38页 |
(二)“自己评价”优缺点分析 | 第38-39页 |
二、环评防治对策确定功能不足 | 第39-40页 |
(一)我国目前的环评审批属于行政许可 | 第39-40页 |
(二)环评程序偏向防治对策确定功能,而非门槛功能 | 第40页 |
三、我国目前规制裁量权集中在行政机关 | 第40-43页 |
(一)美国:司法廓清 | 第41页 |
(二)我国:行政规定 | 第41-43页 |
第五章 我国政策环评的功能实现的可行性分析 | 第43-48页 |
一、控制政府对环境的影响 | 第43-46页 |
(一)我国行政决策模式转型 | 第43-44页 |
(二)评估(评价)制度兴起 | 第44-46页 |
二、我国与政策环评相关的已有实践 | 第46-48页 |
(一)立法可持续发展评价 | 第46-47页 |
(二)政府环境绩效评估 | 第47-48页 |
第六章 我国政策环评制度功能保障 | 第48-55页 |
一、政府责任:法律责任、行政责任、政治责任 | 第48-52页 |
(一)落实司法途径的法律问责 | 第48-49页 |
(二)行政责任与政治责任 | 第49-52页 |
二、共识机制:社会学习 | 第52-55页 |
(一)社会问责:增强透明度、参与度 | 第52-53页 |
(二)在公众与专家之间的互动与沟通 | 第53页 |
(三)在不同领域专家之间的互动与沟通 | 第53-55页 |
结论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1页 |
致谢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