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8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3页 |
1.1.1 全球变暖与温室气体 | 第10页 |
1.1.2 建筑业对温室效应的影响 | 第10-11页 |
1.1.3 我国建筑耗能及碳排放现状 | 第11-12页 |
1.1.4 我国城市住宅建筑节能潜力 | 第12-13页 |
1.2 研究意义和目的 | 第13-15页 |
1.2.1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2.2 研究目的 | 第14-15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25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5-18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8-24页 |
1.3.3 国内外研究现状小结 | 第24-25页 |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25-28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25-26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26-28页 |
第二章 城市住宅碳排放测算与相关理论 | 第28-41页 |
2.1 碳排放计算方法概述 | 第28-31页 |
2.1.1 实测法 | 第28-29页 |
2.1.2 物料衡算法 | 第29页 |
2.1.3 投入产出法 | 第29页 |
2.1.4 碳排放系数法 | 第29-30页 |
2.1.5 计算机软件模拟法 | 第30页 |
2.1.6 碳排放计算方法选择 | 第30-31页 |
2.2 城市住宅碳排放计算 | 第31-34页 |
2.2.1 温室气体当量 | 第31-32页 |
2.2.2 能源消耗的碳排放因子 | 第32-34页 |
2.2.3 住宅碳排放计算方法 | 第34页 |
2.3 粗糙集相关的理论知识 | 第34-40页 |
2.3.1 粗糙集理论简介 | 第34-35页 |
2.3.2 基本概念与原理 | 第35-39页 |
2.3.3 粗糙集软件介绍 | 第39-40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第三章 城市住宅碳排放影响因素指标建立 | 第41-58页 |
3.1 城市住宅碳排放影响因素初步构建 | 第41-43页 |
3.1.1 文献研究法识别影响因素 | 第41-42页 |
3.1.2 影响因素清单 | 第42-43页 |
3.2 城市住宅碳排放影响因素定性分析 | 第43-49页 |
3.2.1 住宅特征因素 | 第43-46页 |
3.2.2 围护结构因素 | 第46-47页 |
3.2.3 能耗设备因素 | 第47-48页 |
3.2.4 家庭基本情况因素 | 第48-49页 |
3.2.5 生活方式因素 | 第49页 |
3.3 城市住宅碳排放影响因素指标筛选 | 第49-57页 |
3.3.1 因素指标筛选原则 | 第49-50页 |
3.3.2 相关性分析法筛选指标 | 第50-56页 |
3.3.3 构建指标体系 | 第56-57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第四章 基于粗糙集理论的城市住宅碳排放影响因素重要性实证分析 | 第58-92页 |
4.1 基于问卷调查的指标数据获取 | 第58-60页 |
4.1.1 问卷设计 | 第58-59页 |
4.1.2 数据的获取 | 第59-60页 |
4.2 基于决策表的知识表达系统 | 第60-71页 |
4.2.1 信息系统库的建立 | 第60-64页 |
4.2.2 数据预处理 | 第64-71页 |
4.3 碳排放决策表属性约简 | 第71-74页 |
4.4 城市住宅碳排放影响因素重要度分析 | 第74-83页 |
4.4.1 属性重要度计算软件开发与介绍 | 第74-76页 |
4.4.2 影响因素属性重要度计算 | 第76-82页 |
4.4.3 属性重要度结果分析 | 第82-83页 |
4.5 碳排放决策规则获取及应用 | 第83-90页 |
4.5.1 决策规则提取 | 第83-85页 |
4.5.2 主要影响因素属性值的隶属度 | 第85-90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90-92页 |
第五章 城市住宅节能减排改进对策分析 | 第92-103页 |
5.1 城市住宅节能减排动力学机制 | 第92-95页 |
5.1.1 碳排放系统因果关系图 | 第92-94页 |
5.1.2 节能减排动力和驱动模式分析 | 第94-95页 |
5.2 政府城市住宅节能减排政策建议 | 第95-97页 |
5.2.1 政府节能减排激励政策 | 第95-96页 |
5.2.2 政府节能减排强制政策 | 第96-97页 |
5.3 城市住宅节能减排改进方案设计 | 第97-99页 |
5.4 城市住宅节能减排改进管理 | 第99-102页 |
5.4.1 住宅小区碳排放等级判别 | 第99-100页 |
5.4.2 住宅小区减排策略 | 第100页 |
5.4.3 实例分析 | 第100-102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02-103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03-105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103-104页 |
6.2 展望 | 第104-105页 |
致谢 | 第105-106页 |
参考文献 | 第106-112页 |
附录A | 第112-114页 |
附录B | 第114-115页 |
附录C | 第115-12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2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