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自制视野下的行政问责主体研究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行政自制视野下的行政问责制 | 第10-20页 |
1.1 行政问责制的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1.2 行政自制理论的引入 | 第13-16页 |
1.2.1 理论形成背景 | 第13-14页 |
1.2.2 行政自制理论的内容 | 第14-15页 |
1.2.3 行政自制理论的意义 | 第15-16页 |
1.3 新视野下的行政问责制 | 第16-20页 |
第二章 对行政问责主体研究现状的反思 | 第20-25页 |
2.1 行政问责主体的研究现状 | 第20-22页 |
2.2 对行政问责主体研究现状的反思 | 第22-25页 |
第三章 行政问责主体研究的新思路 | 第25-41页 |
3.1 行政问责发起主体与行政问责实施主体的划分 | 第25-27页 |
3.2 行政问责发起主体 | 第27-37页 |
3.2.1 国家机关发起主体 | 第28-32页 |
3.2.2 非国家机关发起主体 | 第32-37页 |
3.3 行政问责实施主体 | 第37-41页 |
3.3.1 调查:行政监察机关 | 第37-39页 |
3.3.2 决定:政府及其工作部门 | 第39页 |
3.3.3 执行:人事部门 | 第39-41页 |
第四章 我国行政问责主体制度的不足 | 第41-49页 |
4.1 行政问责缺乏统一立法规范 | 第41-42页 |
4.2 行政监察机关的作用未充分发挥 | 第42-43页 |
4.3 对非国家机关发起主体的保护与激励不足 | 第43-45页 |
4.3.1 举报人的保护与激励机制不健全 | 第43-44页 |
4.3.2 新闻自由保障不足 | 第44-45页 |
4.4 对国家机关发起主体的发起行为的规范不足 | 第45-46页 |
4.5 对行政问责实施主体的规制不足 | 第46-49页 |
第五章 我国行政问责主体制度的完善建议 | 第49-57页 |
5.1 对行政问责制统一立法 | 第49-50页 |
5.2 突出行政监察机关在行政问责中的作用 | 第50-52页 |
5.2.1 明确监察机关在行政问责中的职责 | 第50页 |
5.2.2 提高监察机关独立性 | 第50-52页 |
5.3 加强对非国家机关发起主体的保护与激励 | 第52-54页 |
5.3.1 对举报人的保护与奖励 | 第52-53页 |
5.3.2 对新闻媒体的保护与激励 | 第53-54页 |
5.4 加强对国家机关发起主体行为的规范 | 第54-55页 |
5.5 加强对行政问责实施主体的规制 | 第55-57页 |
结语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3页 |
致谢 | 第63-6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