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英文缩略表 | 第12-13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3-26页 |
1.1 牛角性状研究进展 | 第13-19页 |
1.1.1 形态及发育 | 第13-15页 |
1.1.1.1 牛角的形态结构 | 第13-14页 |
1.1.1.2 牛角形态发生上的研究 | 第14页 |
1.1.1.3 有角牛和无角牛的组织学差异 | 第14-15页 |
1.1.2 基因定位 | 第15-18页 |
1.1.2.1 染色体定位 | 第15-16页 |
1.1.2.2 候选基因的研究 | 第16-18页 |
1.1.3 总结及展望 | 第18-19页 |
1.2 毛囊形态发生机制研究进展 | 第19-24页 |
1.2.1 毛囊的组织学基础 | 第19-22页 |
1.2.1.1 皮肤的结构 | 第19-20页 |
1.2.1.2 毛囊的结构 | 第20-21页 |
1.2.1.3 毛囊的形态发生 | 第21-22页 |
1.2.2 毛囊形态发生机制 | 第22-24页 |
1.2.2.1 毛囊形态发生的信号分子 | 第22-23页 |
1.2.2.2 E钙粘蛋白与毛囊发育 | 第23-24页 |
1.3 本研究目的意义 | 第24-26页 |
第二章 胚胎期牦牛角的组织特征及形态发生规律 | 第26-32页 |
2.1 材料和方法 | 第26-27页 |
2.1.1 样品采集 | 第26页 |
2.1.2 实验仪器 | 第26页 |
2.1.3 试剂耗材 | 第26-27页 |
2.1.4 实验步骤 | 第27页 |
2.1.4.1 制作冰冻切片 | 第27页 |
2.1.4.2 切片的观察和处理 | 第27页 |
2.2 结果 | 第27-30页 |
2.2.1 牛角发育形态观察 | 第27-28页 |
2.2.2 牛角组织结构特征 | 第28-29页 |
2.2.3 牛角形态发生 | 第29-30页 |
2.3 讨论 | 第30-31页 |
2.4 小结 | 第31-32页 |
第三章 牦牛角性状候选基因的筛选 | 第32-40页 |
3.1 材料和方法 | 第32-33页 |
3.1.1 样品采集 | 第32页 |
3.1.2 实验仪器 | 第32页 |
3.1.3 试剂耗材 | 第32页 |
3.1.4 实验步骤 | 第32-33页 |
3.1.4.1 RNA的提取及cDNA的合成 | 第32页 |
3.1.4.2 荧光定量PCR | 第32-33页 |
3.2 结果 | 第33-37页 |
3.2.1 BTA1上候选区域内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分析 | 第33-34页 |
3.2.2 其它重要候选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分析 | 第34页 |
3.2.3 角发育相关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分析 | 第34-37页 |
3.3 讨论 | 第37-39页 |
3.4 小结 | 第39-40页 |
第四章 胚胎期牦牛毛囊的形态发生 | 第40-45页 |
4.1 材料和方法 | 第40-41页 |
4.1.1 样品采集 | 第40页 |
4.1.2 实验仪器 | 第40-41页 |
4.1.3 试剂耗材 | 第41页 |
4.1.4 实验步骤 | 第41页 |
4.1.4.1 制作冰冻切片 | 第41页 |
4.1.4.2 切片的观察和处理 | 第41页 |
4.2 结果 | 第41-43页 |
4.2.1 毛囊发育起始部位的观察 | 第41-42页 |
4.2.2 毛囊的形态发生 | 第42-43页 |
4.3 讨论 | 第43-44页 |
4.4 小结 | 第44-45页 |
第五章 E钙黏蛋白在胚胎期牦牛毛囊的表达和定位 | 第45-50页 |
5.1 材料和方法 | 第45-46页 |
5.1.1 样品采集 | 第45页 |
5.1.2 实验仪器 | 第45页 |
5.1.3 试剂耗材 | 第45页 |
5.1.4 实验步骤 | 第45-46页 |
5.1.4.1 E-Cadherin蛋白的表达定位 | 第45-46页 |
5.1.4.2 E-Cadherin mRNA的qRT-PCR | 第46页 |
5.1.4.3 图像数据处理 | 第46页 |
5.2 结果 | 第46-48页 |
5.2.1 E-cadherin蛋白的表达定位 | 第46-47页 |
5.2.2 不同时期E-cadherin mRNA转录水平变化 | 第47-48页 |
5.3 讨论 | 第48-49页 |
5.4 小结 | 第49-50页 |
第六章 全文结论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8页 |
致谢 | 第58-59页 |
作者简历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