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教师发展学校运行机制研究--以X区和H县为例
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绪论 | 第8-17页 |
第一节 研究的缘起 | 第8页 |
第二节 研究意义与价值 | 第8-9页 |
一、学术价值 | 第9页 |
二、应用价值 | 第9页 |
第三节 核心概念的界定 | 第9-13页 |
一、教师专业发展 | 第9-10页 |
二、教师专业发展学校 | 第10-12页 |
三、机制、运行机制及县域教师发展学校运行机制 | 第12-13页 |
第四节 研究思路及方法 | 第13-14页 |
一、研究思路 | 第13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第五节 文献综述 | 第14-17页 |
一、国外对教师专业发展学校运行机制的相关研究 | 第14页 |
二、国内的相关研究 | 第14-16页 |
三、对国内外已有研究的评价 | 第16-17页 |
第一章 县域教师发展学校的产生与发展 | 第17-24页 |
第一节 县域教师发展学校的产生背景 | 第17-20页 |
一、教师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 | 第17-18页 |
二、基础教育新课改对教师专业成长提出了新要求 | 第18-19页 |
三、师范院校和中小学关系的衍化和发展 | 第19-20页 |
第二节 县域教师发展学校的发展历程 | 第20-24页 |
一、教师发展学校发展历史回溯 | 第20-21页 |
二、县域教师发展学校运行机制的提出与确立 | 第21-22页 |
三、县域教师发展学校运行机制的发展与规范 | 第22-24页 |
第二章 县域教师发展学校的运行机制的宏观分析 | 第24-37页 |
第一节 县域教师发展学校运行机制的基本内容 | 第24-35页 |
一、县域教师发展学校的主体构成 | 第24-26页 |
二、县域教师发展学校的功能定位 | 第26-28页 |
三、县域教师发展学校的运行模式 | 第28-30页 |
四、县域教师发展学校的运作制度 | 第30-33页 |
五、县域教师发展学校的运作保障 | 第33-35页 |
第二节 县域教师发展学校运行机制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35-37页 |
一、影响县域TDS运作的内部因素 | 第35-36页 |
二、影响县域TDS运作的外部因素 | 第36-37页 |
第三章 X区和H县教师发展学校运行机制分析 | 第37-48页 |
第一节 X区教师发展学校运行机制分析 | 第37-42页 |
一、产生与发展 | 第37-38页 |
二、机构设置 | 第38页 |
三、运行方式 | 第38-40页 |
四、运作制度 | 第40-41页 |
五、运作取得的成效 | 第41-42页 |
第二节 H县教师发展学校运行机制分析 | 第42-48页 |
一、产生与发展 | 第43页 |
二、机构设置 | 第43-44页 |
三、运作方式 | 第44-45页 |
四、运作制度 | 第45-46页 |
五、运作面临的困境 | 第46-48页 |
第四章 县域教师发展学校运行机制问题及对策分析 | 第48-53页 |
第一节 县域教师发展学校运行机制存在的问题 | 第48-50页 |
一、师范院校和中小学难以形成平等的合作关系 | 第48页 |
二、经费、时间等问题未能得到保障 | 第48-49页 |
三、运作模式过于单一且流于形式 | 第49页 |
四、缺乏健全有效的评价机制 | 第49-50页 |
第二节 县域教师发展学校运行机制发展策略分析 | 第50-53页 |
一、加强地方高校和县域中小学的合作关系 | 第50页 |
二、建立切合实际的政策和制度保障 | 第50-51页 |
三、在信息化背景下建立混合型运作模式 | 第51页 |
四、构建共赢发展型的新型运行机制 | 第51-53页 |
结语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7页 |
附录 | 第57-59页 |
致谢 | 第59-60页 |
个人简历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