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引言 | 第8-14页 |
(一)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8-9页 |
1.选题背景 | 第8页 |
2.研究意义 | 第8-9页 |
(二)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1.国内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2.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页 |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1-12页 |
1.研究思路 | 第11-12页 |
2.研究方法 | 第12页 |
(四)研究创新之处 | 第12-14页 |
1.视角创新 | 第12-13页 |
2.内容创新 | 第13-14页 |
一、讨论式教学法的理论概述 | 第14-21页 |
(一)讨论式教学法的内涵 | 第14页 |
1.讨论的内涵 | 第14页 |
2.讨论式教学法的内涵 | 第14页 |
(二)讨论式教学法的特征 | 第14-16页 |
1.多样性 | 第14-15页 |
2.开放性 | 第15页 |
3.互动性 | 第15-16页 |
4.目的性 | 第16页 |
(三)讨论式教学法的基本类型 | 第16-18页 |
1.案例式讨论 | 第16-17页 |
2.辩论式讨论 | 第17页 |
3.情景模拟式讨论 | 第17页 |
4.主题式讨论 | 第17-18页 |
(四)讨论式教学法的理论依据 | 第18-21页 |
1.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 | 第18-19页 |
2.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第19-20页 |
3.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 第20-21页 |
二、讨论式教学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应用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 第21-25页 |
(一)讨论式教学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应用的必要性 | 第21-23页 |
1.满足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内在需求 | 第21-22页 |
2.培养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需要 | 第22页 |
3.提高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实效的需要 | 第22-23页 |
(二)讨论式教学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应用的可行性 | 第23-25页 |
1.新版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材为讨论式教学法的实施提供了前提条件 | 第23页 |
2.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为讨论式教学法的使用提供了技术支持 | 第23-24页 |
3.青少年的身心特点为讨论式教学法提供了主观条件 | 第24-25页 |
三、讨论式教学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25-31页 |
(一)讨论式教学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 第25-28页 |
1.讨论前的准备不充分 | 第25-26页 |
2.讨论过程缺乏组织性 | 第26-27页 |
3.讨论后的总结不到位 | 第27-28页 |
(二)讨论式教学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实施中存在问题的原因 | 第28-31页 |
1.教师专业素养不足 | 第28-29页 |
2.学生参与讨论的意识不强 | 第29页 |
3.教学评价的错位 | 第29页 |
4.教育教学环境的影响 | 第29-31页 |
四、讨论式教学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的实践应用 | 第31-43页 |
(一)讨论式教学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的实施原则 | 第31-33页 |
1.合作性原则 | 第31页 |
2.有效性原则 | 第31-32页 |
3.民主性原则 | 第32-33页 |
(二)讨论式教学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的实施步骤 | 第33-40页 |
1.讨论的准备阶段 | 第33-35页 |
2.讨论的实施阶段 | 第35-39页 |
3.讨论的总结阶段 | 第39-40页 |
(三)初中道德与法治课运用讨论式教学法应注意的问题 | 第40-43页 |
1.课前教师的充分准备 | 第40页 |
2.合理把控讨论过程 | 第40-41页 |
3.凝练正确的讨论总结 | 第41-42页 |
4.增强讨论的实际效果 | 第42-43页 |
结语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7页 |
附录 | 第47-48页 |
致谢 | 第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