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5-7页 |
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1 绪论 | 第22-34页 |
1.1 基本概念界定 | 第22-24页 |
1.2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24-29页 |
1.2.1 选题背景 | 第24-28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28-29页 |
1.3 研究切入点、主要内容与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29-31页 |
1.3.1 研究切入点 | 第29-30页 |
1.3.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30-31页 |
1.3.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31页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31-34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31-32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32-34页 |
2 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与思考 | 第34-50页 |
2.1 镇村空间区位研究 | 第34-36页 |
2.2 镇村空间演变研究 | 第36-39页 |
2.3 镇村空间形态研究 | 第39-42页 |
2.3.1 镇村单体空间形态研究 | 第39-40页 |
2.3.2 镇村群体空间形态研究 | 第40-42页 |
2.4 镇村空间重构驱动机制研究 | 第42-43页 |
2.5 镇村空间重构技术方法研究 | 第43-44页 |
2.6 镇村空间重构的实践探索 | 第44-48页 |
2.6.1 国外实践 | 第44-46页 |
2.6.2 国内实践 | 第46-48页 |
2.7 已有研究的几点思考 | 第48-50页 |
3 镇村形成的历史与演进规律 | 第50-69页 |
3.1 原始文明时代村落的形成与特点 | 第50-53页 |
3.1.1 社会大背景 | 第50-51页 |
3.1.2 村落演进特征 | 第51-53页 |
3.2 农业文明时代镇村的演进与特点 | 第53-58页 |
3.2.1 社会大背景 | 第53-54页 |
3.2.2 镇村演进特征 | 第54-58页 |
3.3 工业文明时代镇村的演进与特点 | 第58-64页 |
3.3.1 社会大背景 | 第59-61页 |
3.3.2 镇村演进特征 | 第61-64页 |
3.4 生态文明时代镇村的演进趋势 | 第64-67页 |
3.4.1 社会大背景 | 第64-65页 |
3.4.2 镇村演进趋势 | 第65-67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67-69页 |
4 中国镇村分布的现状特征 | 第69-89页 |
4.1 镇村密度的分布特征 | 第69-74页 |
4.1.1 镇村密度的地区差异 | 第69-71页 |
4.1.2 镇村密度的地形地貌差异 | 第71-74页 |
4.2 镇村规模的分布特征 | 第74-79页 |
4.2.1 镇村人口规模分布差异 | 第74-76页 |
4.2.2 镇村面积规模分布差异 | 第76-79页 |
4.3 镇村区位的分布特征 | 第79-81页 |
4.3.1 不同地形地貌环境下的镇村区位分布 | 第79-81页 |
4.3.2 不同农业生产环境下的镇村区位分布 | 第81页 |
4.4 镇村形态的分布特征 | 第81-88页 |
4.4.1 北方地区镇村分布的基本形态 | 第82-86页 |
4.4.2 南方地区镇村分布的基本形态 | 第86-88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88-89页 |
5 县域镇村功能分析 | 第89-104页 |
5.1 镇村功能的内涵与特征 | 第89-92页 |
5.1.1 镇村功能的内涵 | 第89页 |
5.1.2 镇村功能的特征 | 第89-90页 |
5.1.3 镇村功能与镇村规模的关系 | 第90-92页 |
5.2 镇村功能的类别划分 | 第92-93页 |
5.2.1 镇村功能分类研究的意义 | 第92页 |
5.2.2 镇村功能类别划分的依据与类型 | 第92-93页 |
5.3 镇村功能之间的相互作用 | 第93-97页 |
5.3.1 镇村功能之间相互作用的基本形式 | 第93-94页 |
5.3.2 镇村单一功能演替的一般规律 | 第94-97页 |
5.4 县域镇村功能分析 | 第97-102页 |
5.4.1 经济功能分析 | 第97-99页 |
5.4.2 社会功能分析 | 第99-100页 |
5.4.3 文化功能分析 | 第100-101页 |
5.4.4 生态功能分析 | 第101-102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02-104页 |
6 县城乡镇主导功能定位 | 第104-114页 |
6.1 基本思路 | 第105页 |
6.2 基本依据 | 第105-106页 |
6.3 基本方法 | 第106-113页 |
6.3.1 指标选取原则 | 第106-107页 |
6.3.2 指标体系构建 | 第107-110页 |
6.3.3 指标权重确定 | 第110-111页 |
6.3.4 功能位计算与分析模型 | 第111-112页 |
6.3.5 确定主导功能 | 第112-113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113-114页 |
7 基于主导功能定位的县域镇村空间重构模式 | 第114-136页 |
7.1 县域镇村空间重构最基本的价值取向 | 第114-116页 |
7.2 主导功能导向下的县域镇村空间重构模式 | 第116-129页 |
7.2.1 农业生产功能主导型乡镇镇村空间重构模式 | 第117-122页 |
7.2.2 工业生产功能主导型乡镇镇村空间重构模式 | 第122-125页 |
7.2.3 生态服务功能主导型乡镇镇村空间重构模式 | 第125-129页 |
7.3 迁村并居基本模式 | 第129-132页 |
7.4 新型村落内部空间重构模式 | 第132-135页 |
7.5 本章小结 | 第135-136页 |
8 县域镇村空间重构的推进动力 | 第136-151页 |
8.1 内驱动力分析 | 第136-140页 |
8.1.1 生活需求驱动力 | 第137-138页 |
8.1.2 生产需求驱动力 | 第138-139页 |
8.1.3 文化需求驱动力 | 第139-140页 |
8.2 外驱动力分析 | 第140-147页 |
8.2.1 自然环境驱动力 | 第141页 |
8.2.2 社会经济发展驱动力 | 第141-145页 |
8.2.3 公共政策驱动力 | 第145-147页 |
8.3 耦合驱动力 | 第147-150页 |
8.4 本章小结 | 第150-151页 |
9 县域镇村空间重构的政策保障 | 第151-164页 |
9.1 国家层面推进镇村空间重构的政策保障 | 第151-158页 |
9.1.1 现行土地管理政策对镇村空间重构的影响分析与优化思路 | 第151-155页 |
9.1.2 现行户籍政策对镇村空间重构的影响分析及优化思路 | 第155-157页 |
9.1.3 现行社会保障政策对镇村空间重构的影响分析与优化思路 | 第157-158页 |
9.2 地方层面推进镇村空间重构的政策保障 | 第158-163页 |
9.2.1 构建县域乡镇土地开发利用协同管理机制 | 第158-160页 |
9.2.2 构建县域乡镇土地开发利用利益共享机制 | 第160-161页 |
9.2.3 构建县域乡镇政府差异化的绩效考核机制 | 第161-163页 |
9.3 本章小结 | 第163-164页 |
10 实证研究—金湖县域镇村空间重构 | 第164-204页 |
10.1 金湖县概况及其空间发展定位 | 第164-167页 |
10.1.1 基本概况 | 第164-165页 |
10.1.2 空间发展定位 | 第165-167页 |
10.2 金湖县镇村空间结构现状诊断分析 | 第167-175页 |
10.3 金湖县各乡镇主导功能定位 | 第175-187页 |
10.3.1 研究数据来源 | 第175页 |
10.3.2 指标数据处理 | 第175-178页 |
10.3.3 功能位计算 | 第178-179页 |
10.3.4 主导功能定位 | 第179-187页 |
10.4 金湖县镇村空间重构方案 | 第187-203页 |
10.4.1 农业生产功能主导型乡镇镇村空间重构—以吕良镇为例 | 第187-193页 |
10.4.2 工业生产功能主导型乡镇镇村空间重构—以银集镇为例 | 第193-198页 |
10.4.3 生态服务功能主导型乡镇镇村空间重构—以闵桥镇为例 | 第198-203页 |
10.5 本章小结 | 第203-204页 |
11 研究总结与展望 | 第204-209页 |
11.1 研究总结 | 第204-207页 |
11.2 能的创新点 | 第207页 |
11.3 研究展望 | 第207-209页 |
参考文献 | 第209-232页 |
附录 | 第232-236页 |
作者简历 | 第236-23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