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能源与动力工程论文--热力工程、热机论文--热力工程理论论文--传热学论文

基于植物叶片结构的仿生均热板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9页
主要符号表第18-25页
第一章 绪论第25-42页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第25页
    1.2 均热板在电子领域的应用第25-26页
    1.3 均热板简介第26-29页
        1.3.1 均热板历史第26-27页
        1.3.2 均热板工作原理第27-28页
        1.3.3 传热特点第28-29页
    1.4 均热板的吸液芯结构第29-33页
        1.4.1 烧结粉末型吸液芯第29-30页
        1.4.2 沟槽型吸液芯第30-31页
        1.4.3 烧结丝型网型吸液芯第31-32页
        1.4.4 复合型吸液芯第32-33页
        1.4.5 仿生吸液芯第33页
    1.5 植物传输与散热第33-38页
        1.5.1 植物运输原理第33-37页
        1.5.2 植物散热原理第37-38页
    1.6 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第38-40页
        1.6.1 课题来源第38-39页
        1.6.2 研究目标第39页
        1.6.3 研究内容第39-40页
    1.7 本章小结第40-42页
第二章 植物叶脉的分布对流动与传热性能的影响第42-61页
    2.1 引言第42-43页
    2.2 基于植物叶脉的计算模型第43-48页
        2.2.1 基于植物叶脉的几何模型第43-44页
        2.2.2 基于植物叶脉的数值模型第44-48页
    2.3 无细脉时植物叶脉的流动与传热性能第48-50页
        2.3.1 无细脉时植物叶脉的压降第48-49页
        2.3.2 无细脉时植物叶脉的散热第49-50页
    2.4 细脉对植物叶脉流动与传热性能的影响第50-56页
        2.4.1 细脉对压力性能的影响第50-51页
        2.4.2 细脉对散热的影响第51-53页
        2.4.3 多边形结构的影响第53-56页
    2.5 数值模拟结果的实验验证第56-59页
    2.6 叶脉分形网络对吸液芯设计的启示第59页
    2.7 本章总结第59-61页
第三章 叶脉结构在吸液芯中的应用第61-88页
    3.1 前言第61-63页
    3.2 微通道毛细压力模型第63-66页
        3.2.1 微通道在高度方向上的向毛细压力第63-64页
        3.2.2 微通道自吸力评价第64-66页
    3.3 吸液芯流阻模型第66-76页
        3.3.1 吸液芯在长度方向上的流阻第66-71页
        3.3.2 流阻的影响因素第71-76页
    3.4 叶脉分形网络的渗透率模型第76-84页
        3.4.1 叶脉分形网络在高度方向上的渗透率第76-78页
        3.4.2 叶脉分形网络在长度方向上的渗透率第78-82页
        3.4.3 渗透率的影响因素第82-84页
    3.5 叶脉分形网络的特点第84-87页
        3.5.1 提高自吸力第84页
        3.5.2 提高渗透率第84-85页
        3.5.3 防止局部堵塞第85-87页
    3.6 本章小结第87-88页
第四章 基于植物叶片的概念结构及其性能第88-109页
    4.1 前言第88-89页
    4.2 概念结构的渗透模型第89-98页
        4.2.1 带渗透壁微通道运输模型第89-94页
        4.2.2 概念结构有效渗透率第94-98页
    4.3 带渗透壁微通道流量模型第98-101页
    4.4 概念结构的渗透性能第101-103页
        4.4.1 有效渗透率的影响参数第101-102页
        4.4.2 与传统结构的对比与讨论第102-103页
    4.5 概念结构的流动与传热第103-107页
        4.5.1 概念结构的流动模型第103-105页
        4.5.2 概念结构温度与压力降第105-107页
    4.6 本章小结第107-109页
第五章 概念结构在吸液芯中的应用第109-134页
    5.1 引言第109-110页
    5.2 概念吸液芯的制造第110-119页
        5.2.1 激光刻蚀第110-114页
        5.2.2 化学腐蚀第114-115页
        5.2.3 微通道毛细压力模型第115-117页
        5.2.4 吸液芯参数及微通道表面质量第117-119页
    5.3 实验平台的搭建第119-121页
    5.4 概念吸液芯性能第121-130页
        5.4.1 均温性能第122-124页
        5.4.2 均热板热阻第124-129页
        5.4.3 吸液芯的渗透性能第129-130页
    5.5 均热板蒸发端与冷凝端中心点的温度第130-131页
    5.6 实验误差及不确定性分析第131-132页
    5.7 本章小结第132-134页
第六章 仿生均热板性能第134-150页
    6.1 引言第134-135页
    6.2 均热板制造第135-136页
    6.3 均热板热阻的影响因素第136-143页
        6.3.1 工质第136-138页
        6.3.2 充液量第138-139页
        6.3.3 分形角度第139-141页
        6.3.4 热流密度第141-142页
        6.3.5 均热板形状第142-143页
    6.4 矩形均热板性能第143-148页
        6.4.1 均热板结构形式第143-145页
        6.4.2 矩形均热板传热性能第145-147页
        6.4.3 矩形均热板温度均匀性第147-148页
    6.5 本章小结第148-150页
结论与展望第150-154页
参考文献第154-166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166-168页
致谢第168-170页
附件第170页

论文共17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唐诗人物形象描写艺术研究
下一篇:县域镇村空间重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