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3页 |
1.1.1 世界范围内工生态化实践的兴起 | 第10-11页 |
1.1.2 产业生态系统与产业共生概念的出现 | 第11-12页 |
1.1.3 现有产业生态系统研究的困境和挑战 | 第12-13页 |
1.2 问题提出 | 第13-14页 |
1.3 研究目的和内容 | 第14-15页 |
1.3.1 研究目的 | 第14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1.4 技术路线与章节安排 | 第15-18页 |
1.4.1 技术路线 | 第15-17页 |
1.4.2 章节安排 | 第17-18页 |
第2章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8-43页 |
2.1 产业生态系统及相关概念 | 第18-25页 |
2.1.1 产业生态系统的定义 | 第18-19页 |
2.1.2 产业生态系统与产业共生 | 第19-20页 |
2.1.3 产业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类比 | 第20-22页 |
2.1.4 产业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的比较 | 第22-25页 |
2.2 产业生态系统的研究视角及进展 | 第25-36页 |
2.2.1 经济学视角 | 第26-27页 |
2.2.2 管理学视角 | 第27-29页 |
2.2.3 社会学视角 | 第29-30页 |
2.2.4 系统科学视角 | 第30-31页 |
2.2.5 工业生态学视角 | 第31-36页 |
2.3 产业共生网络的研究进展 | 第36-41页 |
2.3.1 网络分析方法的优势 | 第36-37页 |
2.3.2 已有分析框架 | 第37-39页 |
2.3.3 分析指标和意义解析 | 第39-40页 |
2.3.4 演化特征和机制 | 第40-41页 |
2.4 小结 | 第41-43页 |
第3章 产业生态系统结构复杂性解析框架构建 | 第43-63页 |
3.1 产业生态系统的概念性结构模型 | 第43-45页 |
3.2 产业共生网络的分类与界定 | 第45-49页 |
3.2.1 生产单元的异质性 | 第45-46页 |
3.2.2 物理关联的多样性 | 第46-47页 |
3.2.3 三种类型网络的界定 | 第47-49页 |
3.3 基于复杂网络的产业生态系统结构复杂性解析框架 | 第49-54页 |
3.3.1 复杂性的概念 | 第49-50页 |
3.3.2 产业生态系统的本体论复杂性 | 第50-52页 |
3.3.3 结构复杂性与功能复杂性的逻辑理论框架 | 第52-53页 |
3.3.4 产业生态系统的结构复杂性解析框架 | 第53-54页 |
3.4 网络分析方法 | 第54-61页 |
3.4.1 基本概念及其内涵 | 第55-59页 |
3.4.2 经典模型 | 第59-61页 |
3.5 小结 | 第61-63页 |
第4章 产业生态生态系统案例选取与组分复杂性解析 | 第63-83页 |
4.1 产业生态系统的数据与标准化准则 | 第63-66页 |
4.1.1 数据搜集方法与结果 | 第63-64页 |
4.1.2 数据中存在的问题 | 第64-65页 |
4.1.3 数据标准化的规则 | 第65-66页 |
4.2 产业生态系统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 第66-70页 |
4.2.1 实践案例的收集与初步筛选 | 第66-68页 |
4.2.2 基于网络尺寸的案例筛选 | 第68-70页 |
4.3 产业生态系统的组分复杂性 | 第70-80页 |
4.3.1 节点和边的种类与数量 | 第70-75页 |
4.3.2 边关系类型 | 第75-79页 |
4.3.3 链接密度 | 第79-80页 |
4.4 相似网络类型的案例选择与数据 | 第80-82页 |
4.4.1 对比分析的价值和意义 | 第80-81页 |
4.4.2 对比网络的类型和数据 | 第81-82页 |
4.5 小结 | 第82-83页 |
第5章 组织复杂性:子图、子图图谱及聚类 | 第83-106页 |
5.1 子图分析方法 | 第83-84页 |
5.1.1 子图频数 | 第83页 |
5.1.2 网络聚类 | 第83-84页 |
5.2 产业生态系统网络中的子图 | 第84-92页 |
5.2.1 子图总频数特牲 | 第85-86页 |
5.2.2 三元子图特征 | 第86-89页 |
5.2.3 四元子图特征 | 第89-90页 |
5.2.4 子图特征对产业生态化的启示 | 第90-92页 |
5.3 产业生态系统网络中的子图图谱 | 第92-101页 |
5.3.1 三元子图图谱特征 | 第92-96页 |
5.3.2 四元子图图谱特征 | 第96-99页 |
5.3.3 子图图谱的解读与比较 | 第99-101页 |
5.4 产业生态系统网络的聚类及比较 | 第101-105页 |
5.5 小结 | 第105-106页 |
第6章 组织复杂性:小规模网络的模体识别方法及应用 | 第106-152页 |
6.1 背景和问题 | 第106-107页 |
6.2 模体识别的方法流程 | 第107-109页 |
6.3 网络规模边界条件的确定方法 | 第109-125页 |
6.3.1 基于E-R图模型的方法 | 第110-121页 |
6.3.2 基于偏好链接模型下的网络规模边界条件 | 第121-122页 |
6.3.3 基于度序列的方法 | 第122-125页 |
6.4 以卡伦堡为例的方法验证 | 第125-137页 |
6.4.1 边界条件确定方法的案例验证 | 第127-136页 |
6.4.2 基于度序列方法的验证 | 第136-137页 |
6.5 产业共生网络中的模体分析 | 第137-148页 |
6.5.1 PN的模体 | 第138-141页 |
6.5.2 PEN的模体 | 第141-143页 |
6.5.3 ISN的模体 | 第143-145页 |
6.5.4 卡伦堡演化过程的模体 | 第145-148页 |
6.6 模体结构的变化及含义 | 第148-150页 |
6.7 小结 | 第150-152页 |
第7章 层级复杂性:产业共生网络的层级结构与路径特征 | 第152-171页 |
7.1 产业生态系统的层次识别方法 | 第152-154页 |
7.2 产业网络中的层次结构 | 第154-161页 |
7.2.1 PN层级结构 | 第154-155页 |
7.2.2 PEN层级结构 | 第155-157页 |
7.2.3 ISN层级结构 | 第157-159页 |
7.2.4 层级结构的变化及其含义 | 第159-161页 |
7.3 路径和环路特征分析 | 第161-170页 |
7.3.1 不同产业网络汇总的最长路径特征 | 第162-167页 |
7.3.2 路径长度的分布特征 | 第167-168页 |
7.3.3 不同产业网络的环路结构特征 | 第168-170页 |
7.4 小结 | 第170-171页 |
第8章 结论与建议 | 第171-174页 |
8.1 结论 | 第171-172页 |
8.2 建议 | 第172-174页 |
参考文献 | 第174-186页 |
附录A 产业共生网络的案例信息 | 第186-209页 |
附录B 产业共生网络的层级结构示意图 | 第209-213页 |
附录C 丹麦卡伦堡产业生态系统示意图 | 第213-214页 |
致谢 | 第214-216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21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