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结构论文--特种结构论文--抗震动结构、防灾结构论文--耐震、隔震、防爆结构论文

单跨三层预压装配式预应力混凝土框架抗震性能试验与理论研究

致谢第9-10页
摘要第10-12页
ABSTRACT第12-14页
第一章 绪论第25-57页
    1.1 前言第25-26页
    1.2 国外预制装配式结构的发展概况第26-29页
        1.2.1 国外预制装配式结构的应用第26-28页
        1.2.2. 国外预制装配式结构的研究第28-29页
    1.3 国内预制装配式结构的发展概况第29-38页
        1.3.1 国内预制装配式结构的应用第29-36页
        1.3.2 国内预制装配式结构的研究第36-38页
    1.4 预制装配式结构抗震性能第38-45页
        1.4.1 预制装配式结构震害分析第38-39页
        1.4.2 预制装配式结构节点连接方式第39-45页
    1.5 预压装配式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第45-48页
        1.5.1 预压装配式连接方式第45-46页
        1.5.2 日本压着工法施工技术第46-47页
        1.5.3 预压装配式预应力混凝土技术第47-48页
    1.6 预制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抗倒塌机制和防控技术第48-54页
        1.6.1 预制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抗倒塌问题的提出第48-49页
        1.6.2 国外结构抗连续倒塌研究现状第49-51页
        1.6.3 国内结构抗连续倒塌研究现状第51-54页
        1.6.4 预制装配式结构抗连续倒塌需要解决的问题第54页
    1.7 课题的选题背景和研究内容第54-57页
第二章 预压装配式预应力混凝土三层框架试验第57-71页
    2.1 试验概况第57-60页
        2.1.1 试件设计第57-58页
        2.1.2 试验加载装置及量测内容第58-60页
    2.2 试验加载制度第60-62页
        2.2.1 拟动力试验加载制度第60-61页
        2.2.2 拟静力试验加载制度第61-62页
    2.3 试验加载过程第62-68页
        2.3.1 拟动力试验加载过程第62-65页
        2.3.2 拟静力试验加载过程第65-68页
    2.4 本章小结第68-71页
第三章 预压装配式预应力混凝土三层框架试验结果第71-91页
    3.1 拟动力试验结果及分析第71-75页
        3.1.1 位移、恢复力时程曲线第71-72页
        3.1.2 恢复力-位移滞回曲线第72-73页
        3.1.3 框架位移、恢复力峰值及变形能力第73-75页
    3.2 框架拟静力试验结果及分析第75-80页
        3.2.1 滞回曲线第75-76页
        3.2.2 变形恢复能力第76-77页
        3.2.3 骨架曲线第77页
        3.2.4 层间位移角第77页
        3.2.5 刚度退化第77-78页
        3.2.6 耗能能力第78-80页
    3.3 梁端拟静力试验变形分析第80-85页
        3.3.1 梁截面应变分布第80-82页
        3.3.2 梁端截面破坏形式第82-83页
        3.3.3 滞回曲线第83页
        3.3.4 梁端延性第83-84页
        3.3.5 梁端截面的耗能能力第84-85页
    3.4 框架节点试验变形分析第85-89页
        3.4.1 节点核心区的裂缝分布及损伤状态第85页
        3.4.2 节点核心区的受力状态分析第85-87页
        3.4.3 节点核心区剪切角滞回曲线第87-89页
        3.4.4 节点核心区剪力传递机理分析第89页
    3.5 本章小结第89-91页
第四章 预压装配式预应力混凝土框架静力弹塑性分析第91-109页
    4.1 静力弹塑性Pushover分析方法第91-98页
        4.1.1 Pushover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第91-92页
        4.1.2 等效单自由度体系的转换第92-93页
        4.1.3 Pushover分析的方法与步骤第93-96页
        4.1.4 Pushover分析的水平加载模式第96-98页
    4.2 预压装配式框架Pushover分析模型的建立第98-100页
        4.2.1 分析模型的建立第98页
        4.2.2 塑性铰的定义与设置第98-100页
        4.2.3 水平加载模式和分析工况的设置第100页
    4.3 预压装配式框架Pushover分析结果第100-107页
        4.3.1 基底剪力与顶点位移关系第100-101页
        4.3.2 层间位移和位移角第101-102页
        4.3.3 框架变形计算值与试验值比较第102-103页
        4.3.4 框架的破坏机制第103-104页
        4.3.5 框架出铰分析结果与试验状况比较第104-107页
    4.4 本章小结第107-109页
第五章 预压装配式预应力混凝土框架动力时程分析第109-139页
    5.1 建立结构动力平衡方程的基本方法第109-110页
        5.1.1 动平衡法第109页
        5.1.2 拉格朗日方程法第109-110页
    5.2 弹塑性动力方程的求解第110-115页
        5.2.1 中心差分法第110-111页
        5.2.2 线性加速度法第111-113页
        5.2.3 平均加速度法第113-114页
        5.2.4 Newmark-β法第114-115页
    5.3 弹塑性时程分析有关理论第115-121页
        5.3.1 弹塑性时程分析所采用的阻尼理论第115-118页
        5.3.2 MIDAS/Gen恢复力模型第118-120页
        5.3.3 地震波的选择第120-121页
    5.4 弹性动力时程分析第121-123页
    5.5 弹塑性动力时程分析第123-128页
        5.5.1 位移时程曲线第124页
        5.5.2 框架各层层间位移第124-125页
        5.5.3 框架各层层间位移角第125-126页
        5.5.4 框架破坏特征分析第126-128页
    5.6 不同地震波作用下框架弹塑性时程分析第128-135页
        5.6.1 位移时程曲线第129-130页
        5.6.2 框架各层位移第130页
        5.6.3 框架各层层间位移第130-131页
        5.6.4 框架各层层间位移角第131-132页
        5.6.5 框架塑性铰分布情况第132-135页
    5.7 本章小结第135-139页
第六章 预压装配式预应力混凝土框架抗连续倒塌模拟第139-169页
    6.1 连续倒塌的机理第139-141页
        6.1.1 连续性倒塌的概念第139-140页
        6.1.2 防止连续倒塌的影响因素第140-141页
        6.1.3 连续倒塌的评判标准第141页
    6.2 抗倒塌国内外规范第141-147页
        6.2.1 英国规范第141-142页
        6.2.2 欧洲规范第142页
        6.2.3 美国规范第142-146页
        6.2.4 我国规范第146-147页
    6.3 规范设计方法归纳第147-151页
        6.3.1 概念设计法第147页
        6.3.2 拉结法第147-150页
        6.3.3 拆除构件法第150-151页
        6.3.4 关键构件设计第151页
    6.4 预压装配式框架抗倒塌模拟第151-168页
        6.4.1 试件设计第151-152页
        6.4.2 拉结法计算第152-153页
        6.4.3 拆除构件法分析第153-166页
        6.4.4 抗连续倒塌机制分析第166-168页
    6.5 结论第168-169页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第169-173页
    7.1 结论第169-171页
    7.2 展望第171-173页
参考文献第173-181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181页

论文共18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近红外土壤养分含量在线实时检测系统及关键技术研究
下一篇:基于复杂网络的产业生态系统结构复杂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