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6页 |
1.1 论文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第10-11页 |
1.1.1 论文研究的背景 | 第10页 |
1.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 第11-13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2.3 研究评述 | 第13页 |
1.3 写作思路和方法 | 第13-14页 |
1.4 研究内容和创新之处 | 第14-16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4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14-16页 |
第2章 大顶子山航电枢纽薪酬体制现状及问题 | 第16-23页 |
2.1 大顶子山航电枢纽的人员现状 | 第16-17页 |
2.1.1 大顶子航电枢纽组织结构 | 第16页 |
2.1.2 大顶子山航电枢纽各部门的工作职能 | 第16-17页 |
2.1.3 大顶子山人员构成 | 第17页 |
2.2 大顶子山航电枢纽薪酬基本概况 | 第17-19页 |
2.2.1 大顶子山航电枢纽薪酬构成 | 第18页 |
2.2.2 工资标准与发放 | 第18-19页 |
2.3 大顶子山航电枢纽企业员工满意度调查 | 第19-20页 |
2.4 大顶子山航电枢纽薪酬管理存在的问题 | 第20-22页 |
2.4.1 观念落后缺乏战略性 | 第20页 |
2.4.2 管理方式不合理 | 第20-21页 |
2.4.3 公平不足 | 第21页 |
2.4.4 缺少激励体制 | 第21-22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2-23页 |
第3章 大顶子山航电枢纽薪酬问题的成因分析 | 第23-32页 |
3.1 薪酬制度缺乏战略性成因分析 | 第23-24页 |
3.1.1 企业文化不健全 | 第23-24页 |
3.1.2 缺乏动态薪酬思维 | 第24页 |
3.1.3 没考虑到市场因素 | 第24页 |
3.2 管理方式不合理成因分析 | 第24-27页 |
3.2.1 缺少专门部门负责 | 第25页 |
3.2.2 沟通封闭,不能相互配合 | 第25页 |
3.2.3 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 第25页 |
3.2.4 管理模式僵硬 | 第25-27页 |
3.3 缺乏公平性成因分析 | 第27-28页 |
3.3.1 平均主义产生的公平问题 | 第27页 |
3.3.2 个人主观判断为主缺乏量化机制 | 第27-28页 |
3.3.3 薪酬制度本身不合理造成不公平 | 第28页 |
3.4 缺少激励的成因分析 | 第28-31页 |
3.4.1 管理理念落后 | 第29页 |
3.4.2 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不健全 | 第29-30页 |
3.4.3 绩效体制不健全 | 第30-31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第4章 大顶子山航电枢纽薪酬管理体系的建立 | 第32-60页 |
4.1 大顶子山战略性薪酬管理体系目标确立 | 第32-41页 |
4.1.1 薪酬基础模式选择 | 第32-36页 |
4.1.2 薪酬水平的确定 | 第36-37页 |
4.1.3 薪酬结构的建立 | 第37-38页 |
4.1.4 薪酬文化的管理 | 第38页 |
4.1.5 大顶子山战略薪酬体系选择 | 第38-41页 |
4.2 大顶子山岗位价值评估 | 第41-50页 |
4.2.1 岗位价值评估的必要性 | 第41-43页 |
4.2.2 岗位价值评估模型的提出 | 第43-46页 |
4.2.3 大顶子山岗位价值要素模型 | 第46-49页 |
4.2.4 大顶子山岗位评分标准表 | 第49-50页 |
4.3 基于岗位价值评估的大顶子山工资结构体系设计 | 第50-55页 |
4.3.1 建立复合工资结构 | 第51-52页 |
4.3.2 工资等级和结构 | 第52页 |
4.3.3 工资的范围幅度 | 第52-53页 |
4.3.4 大顶子山工资结构设计 | 第53-55页 |
4.4 大顶子山绩效薪酬体系与奖励体系设计 | 第55-58页 |
4.4.1 大顶子山绩效薪酬设计 | 第56-57页 |
4.4.2 大顶子山奖励体系设计 | 第57-58页 |
4.5 大顶子山薪酬体系实施的保障措施 | 第58-59页 |
4.5.1 组织结构保障 | 第58页 |
4.5.2 宣传措施和培训保障 | 第58-59页 |
4.5.3 人力资源保障 | 第59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结论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63-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
个人简历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