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5页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9页 |
1.2 国外CORS发展概况 | 第9-11页 |
1.2.1 美国CORS | 第9-10页 |
1.2.2 加拿大主动控制网系统(CACS) | 第10页 |
1.2.3 国际GNSS服务系统(IGS) | 第10页 |
1.2.4 德国的CORS系统(SAPOS) | 第10-11页 |
1.2.5 日本的CORS系统(COSMOS) | 第11页 |
1.3 国内CORS发展概况 | 第11-12页 |
1.3.1 中国大陆构造环境监测网络(陆态网) | 第11页 |
1.3.2 湖北省北斗地基增强系统 | 第11-12页 |
1.3.3 深圳CORS(SZCORS) | 第12页 |
1.4 国内外网络RTK技术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13-15页 |
第二章 CORS技术基本理论 | 第15-22页 |
2.1 差分GNSS技术 | 第15-16页 |
2.1.1 差分GNSS原理 | 第15-16页 |
2.2 网络RTK技术 | 第16-17页 |
2.2.1 网络RTK基本原理 | 第16-17页 |
2.3 当前几种主流CORS技术分析 | 第17-20页 |
2.3.1 虚拟参考站(VRS)技术 | 第17页 |
2.3.2 区域改正数(FKP)技术 | 第17-18页 |
2.3.3 主辅站(MAX)技术 | 第18-19页 |
2.3.4 改进的综合内插(MCBI)技术 | 第19-20页 |
2.3.5 增强参考站(ARS)技术 | 第20页 |
2.4 当前几种主流CORS技术比较 | 第20-22页 |
第三章 CORS定位技术误差源分析及误差控制 | 第22-31页 |
3.1 卫星星历误差 | 第22-23页 |
3.2 钟误差 | 第23-24页 |
3.3 电离层延迟 | 第24-27页 |
3.4 对流层延迟 | 第27-28页 |
3.5 多路径误差 | 第28页 |
3.6 天线相位中心误差 | 第28-29页 |
3.7 CORS定位技术中的误差 | 第29-31页 |
3.7.1 基准站稳定性误差 | 第29页 |
3.7.2 流动站接收机误差 | 第29页 |
3.7.3 数据通信误差 | 第29页 |
3.7.4 数据解算软件解算误差 | 第29页 |
3.7.5 坐标转换参数误差 | 第29-31页 |
第四章 CGCS2000基准站框架网的建立与SZBDCORS定位精度分析 | 第31-58页 |
4.1 SZBDCORS概况 | 第31-32页 |
4.2 与SZCORS和其它部门的数据共享关键技术 | 第32页 |
4.3 CGCS2000基准框架网的建立 | 第32-43页 |
4.3.1 静态联测数据整理 | 第33页 |
4.3.2 静态联测数据质量检查 | 第33-38页 |
4.3.3 框架控制网数据处理 | 第38-39页 |
4.3.4 基线处理 | 第39-40页 |
4.3.5 基线检核 | 第40-41页 |
4.3.6 网平差 | 第41-43页 |
4.4 事后静态定位精度分析 | 第43-47页 |
4.4.1 数据处理结果 | 第44-46页 |
4.4.2 精度分析 | 第46-47页 |
4.5 网络RTK实时定位精度分析 | 第47-56页 |
4.5.1 方案设计 | 第47-48页 |
4.5.2 内符合精度分析 | 第48-55页 |
4.5.3 外符合精度分析 | 第55-56页 |
4.6 数据分析结果及总结 | 第56-58页 |
4.6.1 数据分析结果 | 第56页 |
4.6.2 总结 | 第56-58页 |
第五章 SZBDCORS定位精度影响因子统计分析 | 第58-67页 |
5.1 数据来源及整理 | 第58页 |
5.2 数理统计分析方法 | 第58-62页 |
5.2.1 数据类型 | 第58-59页 |
5.2.2 二维列联表的χ2检验和似然比检验 | 第59-62页 |
5.3 空间特征因子统计分析 | 第62-66页 |
5.3.1 地形—测点外符合精度分类相关性分析 | 第62-64页 |
5.3.2 区域位置—测点外符合精度分类相关性分析 | 第64-66页 |
5.4 总结 | 第66-67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7-69页 |
6.1 总结 | 第67-68页 |
6.2 展望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2页 |
附录A | 第72-75页 |
附录B | 第75-78页 |
附录C | 第78-80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80-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