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18页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2-13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3-16页 |
1.2.1 国外研究的文献综述 | 第13-14页 |
1.2.2 国内研究的文献综述 | 第14-16页 |
1.3 研究方法和创新 | 第16-18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3.2 创新 | 第17-18页 |
第2章 PPP模式中社会资本的法制现状 | 第18-24页 |
2.1 立法概况 | 第19-21页 |
2.1.1 《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管理办法》(2015六部委25号) | 第19页 |
2.1.2 《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操作指南(试行)》(财金〔2014〕113 号) | 第19-20页 |
2.1.3 《财政部PPP项目合同指南(试行)》(财金[2014]156号) | 第20页 |
2.1.4 《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项目通用合同指南》(发改投资〔2014〕2724 号) | 第20-21页 |
2.2 现行法律法规对社会资本的规定 | 第21页 |
2.3 本文对PPP模式中社会资本主体资格的界定 | 第21-22页 |
2.4 社会资本的界定对于PPP模式的重要性 | 第22-24页 |
2.4.1 正确界定社会资本有利于减小PPP项目中风险分配不当出现的比率 | 第22-23页 |
2.4.2 正确界定社会资本有利于PPP项目的正常开展 | 第23页 |
2.4.3 正确界定社会资本有利于我国PPP模式的健康发展 | 第23-24页 |
第3章 我国PPP模式法律实践中的社会资本 | 第24-38页 |
3.1 PPP模式实践中社会资本的主体资格审查 | 第24-25页 |
3.1.1 社会资本的主体审查选择资格预审还是资格后审 | 第24页 |
3.1.2 对社会资本的条件要求 | 第24-25页 |
3.2 PPP模式中社会资本存在的问题 | 第25-27页 |
3.2.1 PPP模式中社会资本界定不明 | 第25-26页 |
3.2.2 PPP模式中的社会资本类型限定太严 | 第26页 |
3.2.3 PPP模式中社会资本联合体问题突出 | 第26页 |
3.2.4 PPP模式中向社会资本开放股权转让的二级市场力度不够 | 第26-27页 |
3.3 我国法律实践中的社会资本类型 | 第27-36页 |
3.3.1 国家出资企业(即国有企业) | 第27-29页 |
3.3.2 民营企业 | 第29-31页 |
3.3.3 外商投资企业 | 第31页 |
3.3.4 基金(包括险资,保险资金通过基金方式进入) | 第31-32页 |
3.3.5 银行业金融机构(包括信托公司) | 第32-34页 |
3.3.6 政府平台公司 | 第34-35页 |
3.3.7 勘察单位、设计单位、项目管理公司 | 第35-36页 |
3.4 现阶段法律实践中社会资本的分类 | 第36-38页 |
3.4.1 法人与非法人 | 第36页 |
3.4.2 施工企业(建筑商、供应商)、财务社会资本、运营服务者 | 第36-38页 |
第4章 社会资本联合体参与PPP项目的法律问题研究 | 第38-44页 |
4.1 现行政策与规范性文件中对于社会资本联合体的规定 | 第38-39页 |
4.1.1 社会资本联合体的法律性质分析 | 第38页 |
4.1.2 社会资本联合体的法律基础 | 第38-39页 |
4.2 社会资本联合体成员的法律问题研究 | 第39-44页 |
4.2.1 具体PPP项目应否允许社会资本联合体投标的法律适用分析 | 第39页 |
4.2.2 社会资本联合体成员都为金融机构的法律问题探析 | 第39-42页 |
4.2.3 监理机构作为社会资本联合体成员的合法性分析 | 第42-44页 |
第5章 PPP模式中社会资本制度的国际经验借鉴 | 第44-48页 |
5.1 吸引养老基金及保险公司等机构社会资本作为社会资本方进入PPP项目 | 第44-46页 |
5.1.1 英国 | 第44-45页 |
5.1.2 澳大利亚以及加拿大 | 第45页 |
5.1.3 北欧国家 | 第45-46页 |
5.2 借鉴英国经验对社会资本开放股权转让二级市场 | 第46-48页 |
第6章 PPP模式中社会资本制度的立法建议 | 第48-54页 |
6.1 PPP模式中社会资本制度立法的必要性 | 第48-49页 |
6.1.1 中国PPP模式发展的国情需要对社会资本制度立法 | 第48页 |
6.1.2 国家政策大力推进PPP立法 | 第48-49页 |
6.1.3 统一发改委文件与财政部文件规定不同之处 | 第49页 |
6.2 规范我国PPP模式中社会资本的制度理念 | 第49-51页 |
6.2.1 以保护社会资本方为核心理念 | 第49页 |
6.2.2 以保证公众利益为目并从我国PPP模式发展现实国情出发进行立法 | 第49-50页 |
6.2.3 平衡保护社会资本方与禁止其牟取暴利之间的关系 | 第50-51页 |
6.3 PPP模式中社会资本制度立法的细化 | 第51-54页 |
6.3.1 PPP模式中社会资本主体资格概念的界定 | 第51页 |
6.3.2 PPP模式中社会资本种类的增加 | 第51-52页 |
6.3.3 PPP模式中社会资本联合体法律问题的解决 | 第52-54页 |
结论 | 第54-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0页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60-61页 |
致谢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