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劳动法论文

二孩政策下我国女性就业平等权法律保障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页
第1章 绪论第10-17页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第10-12页
        1.1.1 研究背景第10-11页
        1.1.2 研究意义第11-12页
    1.2 文献综述第12-16页
        1.2.1 关于女性就业平等权的内涵研究第12-13页
        1.2.2 二孩政策与女性就业平等权之间的关联关系研究第13-14页
        1.2.3 女性就业歧视的成因第14-15页
        1.2.4 对于女性就业平等权的法律保障研究第15-16页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第16-17页
第2章 女性就业平等权的法律保障的基本理论第17-22页
    2.1 女性就业平等权法律保障的法理依据第17-20页
        2.1.1 女性就业平等权的概念第17-18页
        2.1.2 女性就业平等权的表现及实质第18-20页
    2.2 女性就业平等权法律保障的实质第20-22页
        2.2.1 消除显性歧视第20-21页
        2.2.2 消除隐性歧视第21-22页
第3章 二孩政策与女性就业平等权的关联关系第22-26页
    3.1 二孩政策的发展进程第22-23页
        3.1.1 双独二孩政策第22页
        3.1.2 单独二孩政策第22页
        3.1.3 全面二孩政策第22-23页
    3.2 二孩政策给女性就业平等权带来的负面影响第23-24页
        3.2.1 二孩政策对未育女性的负面影响第23-24页
        3.2.2 二孩政策对一孩女性的负面影响第24页
        3.2.3 二孩政策对二孩女性的负面影响第24页
    3.3 女性就业环境的恶化导致二孩政策的实施效果不佳第24-26页
        3.3.1 女性自身职业发展受阻降低了女性的生育意愿第25页
        3.3.2 抚育费用的上升降低了女性的生育意愿第25-26页
第4章 就业性别歧视的成因分析第26-35页
    4.1 女性就业歧视的经济学分析第26-29页
        4.1.1 聘用女性福利成本高第26-28页
        4.1.2 女性生理原因对于劳动生产率的负面影响第28-29页
    4.2 传统社会性别意识仍对当今女性就业的不利影响第29-30页
        4.2.1 传统社会性别意识对于女性就业的主观影响第29页
        4.2.2 传统社会性别意识对于女性就业的客观影响第29-30页
    4.3 女性就业歧视成因的法律缺陷第30-35页
        4.3.1 现行法律对侵害女性就业平等权的行为仅有原则性规定第30-31页
        4.3.2 缺乏女性就业平等权受到侵害后的救济制度第31-34页
        4.3.3 现行法律对于女性公平就业的监管制度模糊第34页
        4.3.4 二孩政策实施后配套制度的缺位第34-35页
第5章 女性就业平等权法律保障的域外借鉴第35-40页
    5.1 美国的反歧视立法体系第35-36页
        5.1.1 设有专门的针对就业性别歧视的主管机构第35页
        5.1.2 确立了就业性别歧视的判定标准第35-36页
    5.2 英国的反歧视立法体系第36-37页
        5.2.1 保障就业平等权的机构—平等及人权委员会第37页
        5.2.2 设立就业法庭处理就业性别歧视诉讼第37页
        5.2.3 制定判断性别就业歧视的“客观行为”标准第37页
    5.3 德国的生育支持立法第37-38页
        5.3.1 将女性的生育责任转化为社会责任第38页
        5.3.2 引导男性承担家庭工作第38页
    5.4 美、英、德立法对于中国女性就业平等权法律保障的启示第38-40页
第6章 完善我国女性就业平等权法律保障制度的建议第40-51页
    6.1 保障女性就业平等权的立法价值导向第40-42页
        6.1.1 体现公平正义的价值追求第40-41页
        6.1.2 立法应规定合理分摊育婴家庭事务管理责任第41页
        6.1.3 立法应规定合理分摊生育成本第41-42页
        6.1.4 立法应明确促进女性就业是企业的社会责任第42页
    6.2 立法应明确规范维护女性就业平等权的主管机关第42-43页
    6.3 完善女性就业平等权积极保障的具体制度第43-46页
        6.3.1 现行女性福利制度需要得到调整第43-45页
        6.3.2 完善社会育儿保障体系第45-46页
        6.3.3 创建对优秀企业的奖励机制第46页
    6.4 完善女性就业平等权的事后救济制度第46-51页
        6.4.1 扩大女性受到就业歧视的救济方式第47-49页
        6.4.2 制定女性就业歧视的判定标准第49页
        6.4.3 明确适用举证责任倒置原则第49-50页
        6.4.4 明确规定惩罚及补偿形式第50-51页
结论第51-54页
参考文献第54-58页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第58-59页
致谢第59页

论文共5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PPP模式中社会资本的法律研究
下一篇:代孕相关法律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