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1章 前言 | 第8-14页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第8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8-12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8-10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2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2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2页 |
1.4 本文的研究思路 | 第12-14页 |
第2章 薪酬管理相关理论 | 第14-21页 |
2.1 薪酬与薪酬管理 | 第14-16页 |
2.1.1 薪酬 | 第14页 |
2.1.2 薪酬的构成 | 第14-15页 |
2.1.3 传统薪酬管理模式 | 第15页 |
2.1.4 现代薪酬管理模式 | 第15-16页 |
2.2 高校薪酬管理的作用与薪酬管理改革 | 第16-19页 |
2.2.1 薪酬管理在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作用 | 第16-17页 |
2.2.2 高校薪酬管理改革 | 第17-19页 |
2.3 薪酬管理激励理论 | 第19-21页 |
2.3.1 过程型激励理论 | 第19页 |
2.3.2 内容型激励理论 | 第19-20页 |
2.3.3 行为改造型激励理论 | 第20页 |
2.3.4 综合型激励理论 | 第20-21页 |
第3章 银川能源学院教师薪酬管理现状与存在问题 | 第21-27页 |
3.1 银川能源学院教师结构 | 第21-22页 |
3.2 能源学院教师薪酬管理现状 | 第22-23页 |
3.2.1 教师薪酬方案 | 第22页 |
3.2.2 教师薪酬实施办法 | 第22-23页 |
3.3 能源学院薪酬管理存在的问题 | 第23-27页 |
3.3.1 校内薪酬标准较低 | 第23页 |
3.3.2 津贴指定标准存在问题 | 第23页 |
3.3.3 薪酬中绩效比例过低 | 第23页 |
3.3.4 薪酬分配不和谐问题 | 第23-24页 |
3.3.5 校内薪酬方案未涉及引进人才 | 第24页 |
3.3.6 学院薪酬考核体系不健全 | 第24-25页 |
3.3.7 薪酬增长额度过慢 | 第25-26页 |
3.3.8 薪酬模式过于单一 | 第26-27页 |
第4章 国内典型高校教师薪酬管理经验借鉴 | 第27-33页 |
4.1 A、B、C三所高校教师的薪酬状况 | 第27-30页 |
4.1.1 A、B、C三所高校教师的薪酬收入 | 第27-28页 |
4.1.2 A、B、C三所高校教师的间接非货币福利 | 第28-29页 |
4.1.3 A、B、C三所高校教师对于人才培养和引进的态度 | 第29页 |
4.1.4 A、B、C三所高校薪酬管理总体特征 | 第29-30页 |
4.2 A、B、C三所高校教师薪酬管理的经验 | 第30-31页 |
4.2.1 提高教师收入与加强教师聘用选拔 | 第30页 |
4.2.2 优化教师薪酬管理的绩效考核 | 第30页 |
4.2.3 稳定优先的前提下引入更为灵活的用人机制 | 第30页 |
4.2.4 学术权力的充分发挥 | 第30-31页 |
4.3 A、B、C三所高校教师薪酬管理的启示 | 第31-33页 |
4.3.1 分类付酬 | 第31页 |
4.3.2 明确薪酬参照,合理定位 | 第31页 |
4.3.3 弹性考核周期与延期支付的灵活结合 | 第31-32页 |
4.3.4 建立高校教师薪酬长效机制 | 第32-33页 |
第5章 完善银川能源学院教师薪酬管理问题的对策 | 第33-40页 |
5.1 学院薪酬改革主要思路与原则 | 第33页 |
5.2 学院教师员工岗位差异化分类 | 第33-34页 |
5.3 构建学院教师薪酬分配方案 | 第34-40页 |
5.3.1 合理制定基本薪酬级别 | 第34-36页 |
5.3.2 合理制定津贴 | 第36页 |
5.3.3 合理制定以绩效为基础的奖金 | 第36-37页 |
5.3.4 优化薪酬分配 | 第37-38页 |
5.3.5 完善薪酬考核体系 | 第38页 |
5.3.6 提高薪酬增长额度 | 第38-39页 |
5.3.7 优化薪酬模式 | 第39-40页 |
第6章 结语 | 第40-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第43-44页 |
致谢 | 第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