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植物学论文--植物细胞遗传学论文

拟南芥细胞中DNA错配修复机理的研究

论文主要创新点第6-13页
摘要第13-16页
Abstract第16-18页
第一部分 植物细胞中DNA错配修复机理的生物化学研究第19-60页
    1 文献综述第19-27页
        1.1 错配修复与同源重组第19-20页
        1.2 原核生物中的错配修复机制第20-21页
        1.3 真核生物中错配修复机制第21-24页
        1.4 真核生物中DNA错配修复研究体系第24-25页
        1.5 植物错配修复研究进展第25-26页
        1.6 目的和意义第26-27页
    2 材料与方法第27-32页
        2.1 实验材料第27-29页
            2.1.1 植物材料第27页
            2.1.2 错配DNA底物第27页
            2.1.3 寡聚核酸序列第27-29页
            2.1.4 试剂耗材第29页
        2.2 实验方法第29-32页
            2.2.1 质粒构建第29页
            2.2.2 LUC错配底物的制备第29页
            2.2.3 原生质体分离与转化第29-30页
            2.2.4 在原生质体中检测DNA的错配修复第30页
            2.2.5 XhoI-Adapter制备第30页
            2.2.6 连接介导的体外错配修复实验(LMDA)第30-31页
            2.2.7 拟南芥幼苗组织细胞核蛋白的提取第31页
            2.2.8 拟南芥原生质体核蛋白提取第31-32页
    3 实验结果与分析第32-52页
        3.1 体外检测拟南芥核蛋白对错配DNA底物的修复作用第32-38页
            3.1.1 体外DNA错配修复实验原理第32-33页
            3.1.2 拟南芥幼苗细胞核蛋白提取第33-34页
            3.1.3 体外检测拟南芥核蛋白的DNA错配修复活性第34-37页
            3.1.4 采用地高辛标记的方法检测拟南芥核蛋白的体外错配修复结果第37-38页
        3.2 在拟南芥原生质体内检测DNA错配修复的活性第38-44页
            3.2.1 制备含有错配DNA碱基的LUC底物第38-41页
                3.2.1.1 利用单链置换法制备错配底物的设计原理第38-40页
                3.2.1.2 制备和验证含有错配碱基的LUC底物第40-41页
            3.2.2 拟南芥原生质体内的DNA错配修复活性的检测第41-42页
            3.2.3 Nick对拟南芥体内错配修复的影响第42-44页
        3.3 采取LMDA研究拟南芥核蛋白的DNA错配修复活性第44-52页
            3.3.1 连接介导的DNA检测方法(LMDA)的设计与验证第44-47页
                3.3.1.1 LMDA的设计原理第44-45页
                3.3.1.2 采用LMDA检测DNA修复错配结果的可行性分析第45-47页
            3.3.2 拟南芥核蛋白DNA错配修复活性的体外检测第47-49页
                3.3.2.1 拟南芥原生质体细胞核蛋白的提取第47-48页
                3.3.2.2 拟南芥DNA错配修复活性的体外检测第48-49页
            3.3.3 msh2缺失突变体的DNA错配修复活性检测第49-50页
            3.3.4 拟南芥DNA错配修复依赖于底物上的Nick第50-52页
    4 讨论第52-55页
        4.1 植物DNA错配修复实验的难点第52页
        4.2 通过检测LUC的活性分析植物细胞中DNA错配修复机制的存在第52-53页
        4.3. 植物细胞核蛋白提取物具有微弱的错配修复活性第53-54页
        4.4 连接介导的DNA检测技术(LMDA)的优点第54-55页
    5 结论第55-56页
    6 参考文献第56-60页
第二部分 PCR-TES的建立及其在研究ABA信号传导通路中的应用第60-110页
    1 文献综述第60-64页
        1.1 哺乳动物细胞瞬时转化技术第60-62页
        1.2 植物细胞瞬时转化技术第62-63页
            1.2.1 农杆菌转化法第62页
            1.2.2 原生质体转化法第62-63页
        1.3 PCR片段在哺乳动物细胞转化技术中的应用第63-64页
        1.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64页
    2 材料与方法第64-75页
        2.1 实验材料第64-70页
            2.1.1 植物材料第64-65页
            2.1.2 菌株第65页
            2.1.3 质粒第65-67页
            2.1.4 引物第67-70页
            2.1.5 试剂耗材第70页
        2.2 实验方法第70-75页
            2.2.1 PCR-fragments的制备第70-71页
            2.2.2 植物基因组DNA和RNA提取第71-72页
            2.2.3 基因克隆与表达载体的构建第72-73页
            2.2.4 氯化铯梯度离心制备和纯化质粒第73页
            2.2.5 原生质体分离与转化第73页
            2.2.6 基因枪瞬时转化第73-74页
            2.2.7 蛋白斑点杂交第74页
            2.2.8 重组蛋白的原核表达与纯化第74页
            2.2.9 体外磷酸化检测实验第74-75页
            2.2.10 结合PCR-TES的ChIP分析第75页
    3 实验结果与分析第75-101页
        3.1 PCR-TES研究方法的建立和评估第75-84页
            3.1.1 PCR-fragments的制备第75-77页
            3.1.2 基因枪法瞬时转化PCR-fragments到植物细胞中第77-78页
            3.1.3 PCR-TES在植物蛋白亚细胞定位研究中的应用第78-79页
            3.1.4 PCR-fragments在原生质体中的瞬时表达分析第79-84页
                3.1.4.1 PCR-fragments转化到拟南芥原生质体中第79-80页
                3.1.4.2 PCR-fragments和质粒转化效率的比较第80页
                3.1.4.3 鉴定和分析PCR-TES体系的蛋白表达情况第80-82页
                3.1.4.4 评估Fusion PCR方式制备的PCR-fragments在原生质体中的表达第82页
                3.1.4.6 评估来源于基因组DNA的PCR-fragments在原生质体中的表达第82-84页
        3.2 PCR-TES体系的验证第84-87页
            3.2.1 在PCR-TES中检测激素相关基因的表达第84-85页
            3.2.2 重构PYR1介导的ABA信号通路第85-87页
        3.3 应用PCR-TES筛选和分析CDPK家族基因在ABA信号传导中的作用第87-92页
            3.3.1 筛选参与ABA信号传导的CDPK家族的成员第87页
            3.3.2 候选CDPK基因在ABA信号传导中的功能分析第87-91页
            3.3.3 重构CPK4介导的ABA信号通路第91-92页
        3.4 拟南芥转录因子AITR1的初步研究第92-101页
            3.4.1 拟南芥AITR1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第92-93页
            3.4.2 AITR1具有转录抑制功能第93-94页
            3.4.3 AITR1可能绑定A/T-Rich顺势作用元件第94-96页
            3.4.4 ABA能够诱导拟南芥AITR1的表达第96页
            3.4.5 拟南芥AITR1的组织定位第96-99页
            3.4.6 AITR1超表达株系对ABA超敏感第99-101页
            3.4.7 AITR1与CPK4相互作用第101页
    4 讨论第101-105页
        4.1 PCR-TES适用于植物细胞瞬时表达第101-102页
        4.2 应用PCR-TES筛选和分析拟南芥CDPK家族基因的功能第102-104页
        4.3 AITR1参与拟南芥ABA的信号传导第104-105页
    5 结论第105-106页
    6 参考文献第106-110页
附录第110-115页
    附录-Ⅰ 培养基第110-112页
    附录-Ⅱ 主要化学试剂和仪器第112-115页
在读期间已发表和正在整理的论文第115-116页
致谢第116-117页

论文共11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拟南芥Aux/IAA家族基因IAA8参与花器官发育的研究
下一篇:核磁共振研究人源hMog1和Ran蛋白质复合物结构与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