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品质工学的电动汽车再生制动系统优化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2.1 再生制动系统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2 再生制动系统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3 课题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5-18页 |
第二章 再生制动模糊控制策略分析及建模 | 第18-30页 |
2.1 汽车制动过程车轮受力分析 | 第18-19页 |
2.2 电动汽车制动系统设计原则 | 第19-22页 |
2.2.1 制动力分配规程 | 第19-21页 |
2.2.2 再生制动的影响因素 | 第21-22页 |
2.3 常用的制动力分配策略 | 第22-24页 |
2.3.1 理想制动力分配策略 | 第22页 |
2.3.2 并联控制策略 | 第22-23页 |
2.3.3 最大能量回收控制策略 | 第23-24页 |
2.4 再生制动模糊控制策略 | 第24-29页 |
2.4.1 模糊控制系统构造 | 第24-25页 |
2.4.2 再生制动模糊控制器 | 第25页 |
2.4.3 隶属度函数的设计 | 第25-27页 |
2.4.4 模糊规则库的设计 | 第27-28页 |
2.4.5 再生制动模糊控制建模 | 第28-29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第三章 再生制动系统建模与仿真分析 | 第30-44页 |
3.1 ADVISOR软件概述 | 第30-31页 |
3.2 整车及各部件模型 | 第31-37页 |
3.2.1 仿真车型参数 | 第31-32页 |
3.2.2 整车动力学模型 | 第32-33页 |
3.2.3 车轮动力学模型 | 第33-34页 |
3.2.4 电机模型 | 第34-35页 |
3.2.5 蓄电池模型 | 第35-37页 |
3.3 模糊控制再生制动系统建模 | 第37-39页 |
3.3.1 ADVISOR制动力控制模型 | 第37-38页 |
3.3.2 模糊控制再生制动控制模块 | 第38-39页 |
3.4 仿真与数据分析 | 第39-42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2-44页 |
第四章 基于品质工学再生制动优化方法 | 第44-56页 |
4.1 品质工学核心思想 | 第44-47页 |
4.1.1 品质工学理论基础 | 第44页 |
4.1.2 品质含义及特性 | 第44-45页 |
4.1.3 产品的三次设计 | 第45-46页 |
4.1.4 品质工学在再生制动系统优化中应用 | 第46-47页 |
4.2 品质损失函数 | 第47-49页 |
4.2.1 望目特性损失函数 | 第47-48页 |
4.2.2 望小特性损失函数 | 第48-49页 |
4.2.3 望大特性损失函数 | 第49页 |
4.3 信噪比 | 第49-51页 |
4.3.1 望目特性信噪比 | 第50页 |
4.3.2 望小特性和望大特性信噪比 | 第50-51页 |
4.4 正交试验设计 | 第51-54页 |
4.4.1 因子和水平 | 第51-52页 |
4.4.2 正交表 | 第52-54页 |
4.4.3 正交试验步骤 | 第54页 |
4.5 信噪比优化试验设计 | 第54-55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第五章 再生制动系统品质优化设计 | 第56-64页 |
5.1 试验方案设计 | 第56-57页 |
5.1.1 试验目的与指标 | 第56页 |
5.1.2 因子与水平 | 第56-57页 |
5.1.3 正交表选择 | 第57页 |
5.2 正交试验数据 | 第57-59页 |
5.3 试验结果分析 | 第59-61页 |
5.4 优化后控制策略仿真分析 | 第61-62页 |
5.4.1 优化前后控制策略能量回收率分析 | 第61-62页 |
5.4.2 优化后模糊控制系统可行性分析 | 第62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62-64页 |
第六章 结论和展望 | 第64-66页 |
6.1 结论 | 第64页 |
6.2 展望 | 第64-66页 |
致谢 | 第66-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