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导论 | 第10-20页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0-12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0-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2-15页 |
1.2.1 政府采购的政策功能 | 第12页 |
1.2.2 政府采购的歧视政策 | 第12-14页 |
1.2.3 政府采购对贸易的影响 | 第14页 |
1.2.4 政府采购市场开放与发展中国家 | 第14-15页 |
1.2.5 简要评述 | 第15页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15-18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5-17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1.4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 第18-20页 |
1.4.1 可能的创新 | 第18-19页 |
1.4.2 不足之处 | 第19-20页 |
第2章 开放的政府采购市场与进出口贸易的理论基础及作用机制 | 第20-25页 |
2.1 开放的政府采购市场与进出口贸易的理论基础 | 第20-22页 |
2.1.1 国际分工理论 | 第20页 |
2.1.2 博弈论 | 第20-21页 |
2.1.3 国家干预经济理论 | 第21-22页 |
2.2 开放的政府采购市场对进出口贸易影响的作用机制 | 第22-25页 |
2.2.1 政府采购作为贸易方式视角 | 第22-23页 |
2.2.2 政府采购作为宏观调控方式视角 | 第23页 |
2.2.3 政府采购作为财政支出方式视角 | 第23页 |
2.2.4 小结 | 第23-25页 |
第3章 国际政府采购市场及相关联进出口贸易现状 | 第25-37页 |
3.1 世界贸易组织《政府采购协议》(GPA) | 第25-29页 |
3.1.1 国际政府采购市场开放进程 | 第25-26页 |
3.1.2 《政府采购协议》(GPA)框架与内容 | 第26-29页 |
3.2 GPA框架下的国际政府采购市场现状 | 第29-35页 |
3.2.1 政府采购市场规模估算 | 第29-32页 |
3.2.2 政府采购实体组成情况 | 第32-33页 |
3.2.3 政府采购市场的名义覆盖率和实际覆盖率 | 第33-35页 |
3.3 与政府采购相关联进出口贸易现状 | 第35-37页 |
3.3.1 进出口贸易商品结构 | 第35页 |
3.3.2 进出口贸易供应商结构 | 第35-37页 |
第4章 对已加入GPA国家进出口贸易的实证分析 | 第37-46页 |
4.1 模型设定与变量选取 | 第37-39页 |
4.1.1 模型设定 | 第37-38页 |
4.1.2 变量选取 | 第38-39页 |
4.2 数据说明与实证分析过程 | 第39-43页 |
4.2.1 数据说明 | 第39页 |
4.2.2 实证分析过程 | 第39-43页 |
4.3 实证结果及分析 | 第43-46页 |
第5章 GPA框架下我国政府采购市场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 | 第46-59页 |
5.1 我国政府采购市场现状 | 第46-52页 |
5.1.1 我国政府采购制度的建立及发展历程 | 第46-48页 |
5.1.2 我国政府采购市场开放的发展进程 | 第48-49页 |
5.1.3 我国政府采购规模 | 第49-50页 |
5.1.4 我国政府采购结构 | 第50页 |
5.1.5 发达国家对我国加入GPA的态度 | 第50-52页 |
5.2 我国进出口贸易现状 | 第52-56页 |
5.2.1 进出口贸易规模 | 第52-53页 |
5.2.2 进出口贸易国别(地区)结构 | 第53页 |
5.2.3 进出口贸易商品结构 | 第53-54页 |
5.2.4 进出口贸易产业结构 | 第54-56页 |
5.3 GPA框架下我国政府采购市场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 | 第56-59页 |
5.3.1 GPA框架下我国政府采购市场对出口贸易的影响 | 第56-57页 |
5.3.2 GPA框架下我国政府采购市场对进口贸易的影响 | 第57-59页 |
第6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 第59-62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59-60页 |
6.2 GPA框架下对我国政府采购市场的政策建议 | 第60-62页 |
6.2.1 谨慎谈判政府采购实体适用范围 | 第60页 |
6.2.2 合理确定采购对象和门槛价 | 第60-61页 |
6.2.3 深入研究已加入GPA国家的政府采购规则 | 第61页 |
6.2.4 加强我国政府采购法律制度的顶层设计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5页 |
后记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