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震区临近空洞隧道地震动力响应特性研究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19页 |
1.1 引言 | 第12-14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1.2.1 不良地质条件下隧道动力响应研究 | 第14-15页 |
1.2.2 注浆加固抗震研究 | 第15-16页 |
1.2.3 存在的问题 | 第16-17页 |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17-19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8-19页 |
第2章 地震荷载及无限元边界输入研究 | 第19-43页 |
2.1 地震动荷载分析 | 第19-23页 |
2.1.1 网格尺寸限制 | 第19-20页 |
2.1.2 地震波滤波 | 第20-21页 |
2.1.3 地震波基线校正 | 第21-22页 |
2.1.4 地震波动选取 | 第22-23页 |
2.2 无限元边界理论 | 第23-26页 |
2.2.1 静力分析中的无限元 | 第23-25页 |
2.2.2 动力分析中的无限元 | 第25-26页 |
2.3 等效地震荷载输入研究 | 第26-28页 |
2.3.1 波场分离方法 | 第26-27页 |
2.3.2 等效地震荷载输入研究 | 第27-28页 |
2.4 无限元边界的地震动输入验证 | 第28-41页 |
2.4.1 模型及计算参数 | 第29-31页 |
2.4.2 地震波输入方法 | 第31-32页 |
2.4.3 S波在底部垂直入射分析 | 第32-36页 |
2.4.4 P波在底部垂直入射分析 | 第36-41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41-43页 |
第3章 空洞对隧道的地震动力响应敏感性分析 | 第43-65页 |
3.1 正交试验设计与分析 | 第44-48页 |
3.1.1 正交试验设计 | 第44-45页 |
3.1.2 正交试验结果分析方法 | 第45-47页 |
3.1.3 空洞隧道正交试验设计 | 第47-48页 |
3.2 侧部空洞对隧道结构动力响应敏感性分析 | 第48-54页 |
3.2.1 计算模型及材料参数 | 第48-50页 |
3.2.2 弯矩极值敏感性分析 | 第50-51页 |
3.2.3 动应力集中系数敏感性分析 | 第51-54页 |
3.3 上部空洞对隧道结构动力响应敏感性分析 | 第54-59页 |
3.3.1 计算模型及材料参数 | 第54-55页 |
3.3.2 弯矩极值敏感性分析 | 第55-57页 |
3.3.3 动应力集中系数敏感性分析 | 第57-59页 |
3.4 下部空洞对隧道结构动力响应敏感性分析 | 第59-63页 |
3.4.1 计算模型及材料参数 | 第59-60页 |
3.4.2 弯矩极值敏感性分析 | 第60-62页 |
3.4.3 动应力集中系数敏感性分析 | 第62-63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63-65页 |
第4章 空洞位置对隧道结构损伤演化分析 | 第65-92页 |
4.1 混凝土塑性损伤本构模型 | 第65-68页 |
4.1.1 混凝土单轴拉伸与压缩 | 第65-67页 |
4.1.2 混凝土单轴循环荷载 | 第67-68页 |
4.2 无空洞隧道地震动力响应 | 第68-71页 |
4.2.1 计算模型及材料参数 | 第68-70页 |
4.2.2 衬砌损伤演化分析 | 第70-71页 |
4.3 空洞位置对隧道衬砌的地震动力响应 | 第71-86页 |
4.3.1 计算模型及材料参数 | 第71-72页 |
4.3.2 侧部空洞对隧道衬砌的损伤演化分析 | 第72-78页 |
4.3.3 上部空洞对隧道衬砌的损伤演化分析 | 第78-82页 |
4.3.4 下部空洞对隧道衬砌的损伤演化分析 | 第82-86页 |
4.4 衬砌损伤对比分析 | 第86-90页 |
4.4.1 衬砌受拉损伤分析 | 第86-87页 |
4.4.2 衬砌受压损伤分析 | 第87-89页 |
4.4.3 衬砌刚度退化分析 | 第89-90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90-92页 |
第5章 隧道侧部临近空洞时的抗震措施研究 | 第92-101页 |
5.1 注浆加固厚度的抗震优化 | 第92-98页 |
5.1.1 计算模型及材料参数 | 第92-94页 |
5.1.2 衬砌结构受力分析 | 第94-97页 |
5.1.3 衬砌结构位移分析 | 第97-98页 |
5.2 注浆加固圈刚度抗震优化 | 第98-100页 |
5.2.1 计算模型及材料参数 | 第98页 |
5.2.2 衬砌结构受力分析 | 第98-100页 |
5.2.3 衬砌结构位移分析 | 第100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100-101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101-103页 |
一、结论 | 第101-102页 |
二、展望 | 第102-103页 |
致谢 | 第103-104页 |
参考文献 | 第104-109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10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