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缩略词表 | 第8-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0页 |
1.1 咪唑乙烟酸简介 | 第11-14页 |
1.1.1 手性农药 | 第11页 |
1.1.2 咪唑乙烟酸的特征 | 第11-12页 |
1.1.3 咪唑乙烟酸的毒性研究 | 第12-14页 |
1.2 蛋白质组学简介 | 第14-16页 |
1.2.1 蛋白质组学 | 第14页 |
1.2.2 蛋白质组学的主要研究技术 | 第14-16页 |
1.3 植物根系菌群 | 第16-18页 |
1.3.1 根系微生物群落 | 第16-17页 |
1.3.2 根系菌群的分析技术 | 第17-18页 |
1.4 研究目的和主要内容 | 第18-20页 |
1.4.1 研究目的 | 第18页 |
1.4.2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8-20页 |
第二章 咪唑乙烟酸对拟南芥根系及营养吸收的对映选择性影响 | 第20-28页 |
2.1 前言 | 第20页 |
2.2 材料与方法 | 第20-22页 |
2.2.1 植物生长条件和试剂 | 第20-21页 |
2.2.2 植株的形态测定 | 第21页 |
2.2.3 根细胞的观察 | 第21-22页 |
2.2.4 营养元素含量的测定 | 第22页 |
2.2.5 数据分析 | 第22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22-27页 |
2.3.1 IM对映体对拟南芥生长的影响 | 第22-24页 |
2.3.2 IM对映体对拟南芥根扫描结果 | 第24-25页 |
2.3.3 IM对映选择性地影响拟南芥对营养物质的吸收 | 第25-27页 |
2.4 小结 | 第27-28页 |
第三章 咪唑乙烟酸对拟南芥根蛋白表达的对映选择性影响 | 第28-46页 |
3.1 前言 | 第28-29页 |
3.2 材料与方法 | 第29-33页 |
3.2.1 植物生长条件和试剂 | 第29页 |
3.2.2 根蛋白的提取与定量 | 第29页 |
3.2.3 柠檬酸循环相关酶活性的测定 | 第29-30页 |
3.2.4 有机酸含量的测定 | 第30-31页 |
3.2.5 糖含量的测定 | 第31页 |
3.2.6 拟南芥淀粉染色 | 第31-32页 |
3.2.7 细胞壁多糖含量的测定 | 第32-33页 |
3.2.8 数据分析 | 第33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33-45页 |
3.3.1 IM对映体对拟南芥根蛋白表达的影响 | 第33-34页 |
3.3.2 IM对映体对氨基酸合成和代谢的影响 | 第34-36页 |
3.3.3 IM对映体对三羧酸循环影响 | 第36-40页 |
3.3.4 IM对映体对糖代谢的影响 | 第40-43页 |
3.3.5 IM对映体对苯丙烷代谢的影响 | 第43-45页 |
3.3.6 IM对映体对翻译的影响 | 第45页 |
3.4 小结 | 第45-46页 |
第四章 咪唑乙烟酸对映体对拟南芥根系菌群的影响 | 第46-54页 |
4.1 前沿 | 第46-47页 |
4.2 材料与方法 | 第47-48页 |
4.2.1 植物生长条件和试剂 | 第47页 |
4.2.2 DNA的提取 | 第47页 |
4.2.3 荧光定量PCR分析 | 第47-48页 |
4.2.4 16S rDNA文库构建并测序 | 第48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48-53页 |
4.3.1 细菌的定量结果 | 第48页 |
4.3.2 序列长度分布 | 第48-49页 |
4.3.3 操作分类单位列表的生成及注释 | 第49-50页 |
4.3.4 群落结构 | 第50页 |
4.3.5 物种丰度分析 | 第50-51页 |
4.3.6 Alpha多样性分析 | 第51-52页 |
4.3.7 物种丰度差异性分析 | 第52-53页 |
4.4 小结 | 第53-54页 |
结论与创新点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63页 |
附录 | 第63-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