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2-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1章 引论 | 第7-11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7-8页 |
1.2 研究的思路、方法、范围和框架 | 第8-9页 |
1.2.1 本文的研究思路 | 第8页 |
1.2.2 本文的研究方法 | 第8-9页 |
1.2.3 本文研究的范围 | 第9页 |
1.3 研究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 第9-10页 |
1.3.1 理论意义 | 第9页 |
1.3.2 现实意义 | 第9-10页 |
1.4 研究的不足之处 | 第10-11页 |
第2章 文献综述 | 第11-14页 |
2.1 国内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第11-12页 |
2.2 国外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第12-13页 |
2.3 文献资料对学位论文的选题、研究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 第13-14页 |
第3章 圣经中的城市概述 | 第14-30页 |
3.1 圣经概述 | 第14-17页 |
3.2 城市的诞生 | 第17-20页 |
3.2.1 上帝为人类建造一座花园 | 第17页 |
3.2.2 亚当、夏娃犯罪及被逐 | 第17-19页 |
3.2.3 从花园到城市 | 第19-20页 |
3.3 城市的内涵 | 第20-24页 |
3.3.1 作为财富的城市 | 第20-21页 |
3.3.2 作为居民的城市 | 第21-22页 |
3.3.3 作为地点的城市 | 第22-23页 |
3.3.4 城市的特殊景观 | 第23页 |
3.3.5 城市的命名 | 第23-24页 |
3.4 城市的比喻 | 第24-25页 |
3.5 城市的分类 | 第25-26页 |
3.6 城市的变化 | 第26-27页 |
3.7 城市的对应物 | 第27-30页 |
第4章 罪恶之城的罪与罚 | 第30-39页 |
4.1 城市的罪恶 | 第30-31页 |
4.2 对罪恶之城的警告 | 第31-33页 |
4.3 对罪恶之城的惩罚及X结构 | 第33-35页 |
4.4 巴比伦的灭亡 | 第35-39页 |
第5章 上帝之城的生成与降临 | 第39-51页 |
5.1 层层拣选:上帝之城的历时生成 | 第39-42页 |
5.2 律法:上帝之城的标准 | 第42-45页 |
5.3 耶稣基督:上帝之城的建造者和最终完成者 | 第45-46页 |
5.4 教会:已然而未然的上帝之城 | 第46-48页 |
5.5 新耶路撒冷:上帝之城的最终实现 | 第48-51页 |
5.5.1 旧耶路撒冷 | 第48-49页 |
5.5.2 新耶路撒冷 | 第49-51页 |
第6章 罪恶之城和上帝之城的关系 | 第51-55页 |
6.1 罪恶之城迫害上帝的子民 | 第51页 |
6.2 上帝的救赎计划不因罪恶之城而改变 | 第51-52页 |
6.3 从罪恶之城中召唤上帝之城 | 第52-55页 |
第7章 圣经中的城市体系总结 | 第55-65页 |
7.1 城市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 | 第55-56页 |
7.2 城市的信仰具有根本性的地位 | 第56-60页 |
7.2.1 圣经中对信仰的描述超过城市的内景 | 第56-57页 |
7.2.2 上帝严厉谴责和惩罚偶像崇拜 | 第57-58页 |
7.2.3 城市的兴废在于其内在信仰力量的溢出效应 | 第58-60页 |
7.3 上帝主权、慈爱和公义的彰显 | 第60-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7页 |
后记 | 第67-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