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烟知识产权犯罪刑法规制若干问题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绪论 | 第9-12页 |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9页 |
第二节 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思路 | 第10-11页 |
第四节 论文的结构和安排 | 第11-12页 |
第一章 涉烟知识产权刑事犯罪现状 | 第12-26页 |
第一节 涉烟知识产权刑事犯罪概况 | 第12-20页 |
一 知识产权犯罪的性质 | 第12页 |
二 知识产权犯罪的基本构成 | 第12-14页 |
三 涉烟知识产权犯罪动机 | 第14-17页 |
四 涉烟知识产权犯罪案件特征 | 第17-20页 |
第二节 涉烟知识产权犯罪常见罪名 | 第20-26页 |
一 假冒注册商标罪 | 第21-23页 |
二 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罪 | 第23-24页 |
三 非法制造、销售非法制造的注册商标标识罪 | 第24-26页 |
第二章 涉烟知识产权犯罪刑法规制困境及分析 | 第26-31页 |
第一节 涉烟知识产权犯罪刑法规制困境 | 第26-29页 |
一 案件移交的困境 | 第26-27页 |
二 犯罪人确认的困境 | 第27页 |
三 证据链条缺失的困境 | 第27-29页 |
第二节 涉烟知识产权犯罪刑法规制困境的原因分析 | 第29-31页 |
一 涉烟犯罪与互联网技术的结合 | 第29页 |
二 刑法保护力度不足 | 第29-30页 |
三 物流管理的疏漏 | 第30-31页 |
第三章 涉烟知识产权犯罪刑法规制的完善 | 第31-44页 |
第一节 涉烟知识产权犯罪刑法预防基本理论 | 第32-34页 |
一 涉烟知识产权犯罪刑法预防的社会效用 | 第32页 |
二 涉烟知识产权犯罪刑法预防的基本原理 | 第32-34页 |
第二节 涉烟知识产权犯罪刑法预防的效用 | 第34-36页 |
一 涉烟犯罪预防效用评估的衡量体系 | 第34-35页 |
二 影响预防犯罪效用的因素 | 第35-36页 |
第三节 涉烟知识产权犯罪刑法预防的具体措施 | 第36-44页 |
一 加大司法资源投入 | 第37-38页 |
二 完善司法衔接程序 | 第38-39页 |
三 切实履行司法职能 | 第39-40页 |
四 强化健全司法监督 | 第40-44页 |
结语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7页 |
个人简历 | 第47-48页 |
致谢 | 第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