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驳案汇编》之诬告案及其量刑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绪论 | 第10-14页 |
第一节 研究综述 | 第10-12页 |
一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0-11页 |
二 学术研究现状及本文创新 | 第11-12页 |
第二节 研究方法和结构安排 | 第12-14页 |
一 结构安排 | 第12-13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第一章 诬告罪及《驳案汇编》诬告案概述 | 第14-20页 |
第一节 诬告罪历史发展的概况 | 第14-15页 |
第二节 《大清律例》诬告罪的规定 | 第15-18页 |
一 诬告反坐加等处罚和经济处罚 | 第15-16页 |
二 诬告二事或二人的处罚 | 第16页 |
三 罪囚妄诉 | 第16-17页 |
四 教唆词讼 | 第17页 |
五 大清条例对诬告罪的规定 | 第17-18页 |
第三节 《驳案汇编》诬告案的类型 | 第18-20页 |
第二章 《驳案汇编》诬告案的量刑情节 | 第20-32页 |
第一节 诬告案的身份关系与量刑 | 第20-21页 |
一 身份关系的认定与量刑争议 | 第20-21页 |
二 主仆身份关系对诬告案定罪量刑影响 | 第21页 |
第二节 故意诬告、误执伤痕诬告与量刑 | 第21-24页 |
一 故意诬告与误执伤痕诬告的认定 | 第22-23页 |
二 故意诬告与误执伤痕诬告对定罪量刑的影响 | 第23-24页 |
第三节 诬告案的首犯、从犯与量刑 | 第24-27页 |
一 首犯和从犯的认定 | 第25-26页 |
二 首犯、从犯对量刑的区别 | 第26-27页 |
第四节 教唆诬告与量刑 | 第27-29页 |
一 教唆诬告行为的认定 | 第27-28页 |
二 教唆诬告的量刑 | 第28-29页 |
第五节 犯罪因果关系与量刑 | 第29-32页 |
一 诬告他人致死的因果关系认定 | 第29-30页 |
二 直接导致被诬者死的量刑 | 第30-32页 |
第三章 《驳案汇编》诬告案之量刑依据 | 第32-37页 |
第一节 依据《大清律例》定罪量刑 | 第32-34页 |
一 直接援引法律 | 第33页 |
二 解释法律 | 第33-34页 |
第二节 比照律例断罪 | 第34-37页 |
第四章 《驳案汇编》之诬告案量刑目的 | 第37-42页 |
第一节 重刑惩罚诬告,维护稳定秩序 | 第37-38页 |
一 《大清律例》以重刑惩罚诬告行为 | 第37页 |
二 《驳案汇编》重刑惩治诬告行为的司法实践 | 第37-38页 |
三 重刑以遏制诬告犯罪行为 | 第38页 |
第二节 情罪允协 | 第38-42页 |
一 《驳案汇编》情罪的概念 | 第38-39页 |
二 量刑体现的情罪允协价值取向 | 第39-40页 |
三 情罪允协成为清朝定罪量刑目的理论依据 | 第40-42页 |
第五章 《驳案汇编》诬告案量刑的启示 | 第42-47页 |
第一节 《驳案汇编》中诬告案量刑的借鉴意义 | 第42-44页 |
一 司法程序对司法权行使的制约机制 | 第42-43页 |
二 量刑的个别化 | 第43-44页 |
第二节 《驳案汇编》诬告案量刑的局限 | 第44-47页 |
一 等级特权影响量刑 | 第44-45页 |
二 定罪与量刑的分立 | 第45-47页 |
结语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0页 |
个人简介 | 第50-51页 |
致谢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