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材料论文--非金属材料论文--混凝土及混凝土制品论文

超高性能混凝土中纤维与基体界面粘结性能多尺度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9页
第1章 绪论第18-26页
    1.1 引言第18-20页
    1.2 超高性能混凝土第20-23页
        1.2.1 UHPC特点第20页
        1.2.2 UHPC配合比设计原理第20-23页
        1.2.3 配合比设计方法第23页
    1.3 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第23-24页
    1.4 研究内容及论文大纲第24-26页
第2章 文献综述第26-50页
    2.1 UHPC结构第26-31页
        2.1.1 纤维类型第26-28页
        2.1.2 UHPC类型第28-30页
        2.1.3 UHPC微观结构第30-31页
    2.2 纤维-水泥基界面过渡区第31-33页
        2.2.1 纤维-水泥基界面的形成第31-32页
        2.2.2 纤维-水泥基界面的特点第32-33页
    2.3 UHPC中纤维-基体界面粘结性第33-35页
    2.4 UHPC的力学性能第35-45页
        2.4.1 抗压性能第35-37页
        2.4.2 拉伸性能第37-40页
        2.4.3 弯曲性能第40-43页
        2.4.4 抗冲击性第43-44页
        2.4.5 抗疲劳性能第44-45页
    2.5 纤维对混凝土的增强增韧机理第45-49页
        2.5.1 界面效应理论第45页
        2.5.2 复合力学理论第45-46页
        2.5.3 纤维间距理论第46-49页
    2.6 本章小结第49-50页
第3章 试验原材料及方法第50-62页
    3.1 试验原材料及其性能第50-53页
        3.1.1 胶凝材料第50-52页
        3.1.2 砂第52页
        3.1.3 纤维第52页
        3.1.4 减水剂第52-53页
    3.2 配合比设计及试件成型与养护第53-56页
        3.2.1 配合比设计第53-55页
        3.2.2 试件成型与养护第55-56页
    3.3 试验内容及方法第56-62页
        3.3.1 流动性第56页
        3.3.2 抗折性能第56页
        3.3.3 抗压强度第56页
        3.3.4 纤维-基体粘结性能第56-58页
        3.3.5 水化热第58页
        3.3.6 差热分析第58-59页
        3.3.7 孔结构分析第59页
        3.3.8 SEM分析第59-60页
        3.3.9 XRD射线衍射第60页
        3.3.10 显微硬度第60-62页
第4章 UHPC基体新拌性能及水化热第62-69页
    4.1 引言第62页
    4.2 硅灰对基体新拌性能及水化热的影响第62-64页
        4.2.1 流动性第62-63页
        4.2.2 水化热第63-64页
    4.3 矿粉和粉煤灰对基体流动性及水化热的影响第64-66页
        4.3.1 流动性第64-65页
        4.3.2 水化热第65-66页
    4.4 纳米材料对基体流动性及水化热的影响第66-67页
        4.4.1 流动性第66页
        4.4.2 水化热第66-67页
    4.5 本章小结第67-69页
第5章 UHPC基体强度和纤维-基体界面粘结性能第69-85页
    5.1 引言第69页
    5.2 硅灰对基体强度和纤维-基体粘结性能影响第69-75页
        5.2.1 基体强度第69-70页
        5.2.2 纤维-基体粘结性能及发展第70-73页
        5.2.3 纤维-基体粘结性能拟合模型第73-75页
    5.3 矿粉和粉煤灰对基体强度和纤维-基体粘结性能影响第75-79页
        5.3.1 基体强度第75-76页
        5.3.2 纤维-基体粘结性能及发展第76-79页
    5.4 纳米材料对基体强度和纤维-基体粘结性能影响第79-83页
        5.4.1 基体强度第79-80页
        5.4.2 纤维-基体粘结性能及发展第80-83页
    5.5 本章小结第83-85页
第6章 UHPC基体和纤维-基体界面微观结构第85-106页
    6.1 引言第85页
    6.2 硅灰掺量对基体及纤维-基体界面微观结构的影响第85-93页
        6.2.1 TG/DTG分析第85-87页
        6.2.2 XRD分析第87-88页
        6.2.3 孔结构分析第88-91页
        6.2.4 SEM分析第91-92页
        6.2.5 显微硬度分析第92-93页
    6.3 矿粉和粉煤灰对基体及纤维-基体界面微观结构的影响第93-96页
        6.3.1 TG/DTG分析第93-94页
        6.3.2 XRD分析第94-95页
        6.3.3 孔结构分析第95页
        6.3.4 SEM分析第95-96页
    6.4 纳米材料对基体及纤维-基体界面微观结构的影响第96-104页
        6.4.1 TG/DTG分析第96-100页
        6.4.2 XRD分析第100-101页
        6.4.3 孔结构分析第101页
        6.4.4 SEM分析第101-103页
        6.4.5 显微硬度分析第103-104页
    6.5 本章小结第104-106页
第7章 纤维形状对纤维-基体界面粘结性影响及拉拔破坏机理第106-118页
    7.1 引言第106页
    7.2 纤维形状对纤维-基体界面粘结性能影响第106-109页
        7.2.1 拉拔荷载-位移曲线第106-108页
        7.2.2 粘结强度第108页
        7.2.3 拉拔能第108-109页
        7.2.4 纤维拉拔前后光学显微分析第109页
    7.3 不同形状钢纤维拉拔脱粘机理第109-116页
        7.3.1 直纤维第109-113页
        7.3.2 波纹纤维第113-114页
        7.3.3 端钩纤维第114-116页
    7.4 本章小结第116-118页
第8章 UHPC力学性能第118-125页
    8.1 引言第118页
    8.2 不同纤维形状和掺量对UHPC力学性能的影响第118-122页
        8.2.1 抗压强度第118-119页
        8.2.2 抗折性能第119-121页
        8.2.3 粘结强度与UHPC抗折强度关系第121-122页
    8.3 UHPC抗折强度预测模型第122-123页
    8.4 本章小结第123-125页
第9章 结论与展望第125-131页
    9.1 结论第125-128页
        9.1.1 掺硅灰基体体系第125-126页
        9.1.2 掺矿渣及粉煤灰基体体系第126页
        9.1.3 掺纳米材料基体体系第126-127页
        9.1.4 掺不同形状纤维基体体系第127-128页
        9.1.5 掺纤维UHPC体系第128页
    9.2 创新性成果第128-129页
        9.2.1 一种有效的统计模型拟合纤维-基体粘结性能发展第128-129页
        9.2.2 两种纳米材料对基体硬化性能和纤维-基体粘结性能影响对比第129页
        9.2.3 三尺度的微观-粘结-力学性能关系第129页
    9.3 进一步研究建议第129-131页
参考文献第131-150页
致谢第150-152页
附录A(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第152-155页
附录B(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科研项目)第155页

论文共15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相变储能通风与空调耦合运行性能分析及节能优化
下一篇:半透明非晶硅光伏窗性能研究与优化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