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经济作物论文--棉论文

多酚氧化酶Ghppo1在棉花防御中的表达及功能分析

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9页
英文缩略表第15-16页
第一章 引言第16-21页
    1.1 植物对植食性昆虫的防御第16-18页
        1.1.1 植物的组成型防御第16-17页
        1.1.2 植物的诱导型防御第17-18页
            1.1.2.1 植物的直接防御第17-18页
            1.1.2.2 植物的间接防御第18页
            1.1.2.3 PPOs在植物防御中的作用第18页
    1.2 植食性昆虫对植物防御的适应第18-19页
    1.3 植物-昆虫间共生微生物第19-20页
    1.4 研究目的、意义及内容第20-21页
第二章 不同龄期棉铃虫诱导对棉花PPOs表达量及酶活性影响第21-28页
    2.1 材料与方法第21-25页
        2.1.1 供试植物及昆虫第21页
        2.1.2 处理方法第21页
        2.1.3 主要试剂及仪器第21-22页
            2.1.3.1 主要试剂第21-22页
            2.1.3.2 主要仪器设备第22页
        2.1.4 棉花叶片总RNA提取第22-23页
        2.1.5 cDNA合成第23页
        2.1.6 荧光定量PCR第23-24页
        2.1.7 PPOs酶活性测定第24-25页
        2.1.8 数据分析第25页
    2.2 结果与分析第25-26页
        2.2.1 不同龄期棉铃虫幼虫取食诱导对棉花Ghppo1表达量的影响第25-26页
        2.2.2 不同龄期棉铃虫幼虫取食诱导对棉花PPOs活性的影响第26页
    2.3 讨论第26-28页
第三章 棉铃虫取食对茉莉酸信号途径的影响第28-34页
    3.1 材料与方法第28-30页
        3.1.1 供试植物及昆虫第28页
        3.1.2 主要试剂及仪器第28页
            3.1.2.1 主要试剂第28页
            3.1.2.2 主要仪器设备第28页
        3.1.3 处理方法第28-29页
        3.1.4 棉花叶片总RNA提取第29页
        3.1.5 cDNA合成第29页
        3.1.6 荧光定量PCR第29页
        3.1.7 PPOs酶活性测定第29页
        3.1.8 数据分析第29-30页
    3.2 结果与分析第30-32页
        3.2.1 外源茉莉酸及水杨酸对棉花Ghppo1表达量的影响第30-31页
        3.2.2 外源茉莉酸及水杨酸对棉花PPOs活性的影响第31页
        3.2.3 不同处理对茉莉酸途径关键基因的影响第31-32页
    3.3 讨论第32-34页
第四章 棉铃虫诱导棉花抗性及PPOs功能验证第34-43页
    4.1 材料与方法第34-36页
        4.1.1 供试植物材料第34页
        4.1.2 供试昆虫材料第34页
        4.1.3 主要试剂及仪器第34页
        4.1.4 处理方法第34-35页
            4.1.4.1 植物材料处理方法第34页
            4.1.4.2 昆虫材料处理方法第34-35页
            4.1.4.3 3龄幼虫生测方法第35页
            4.1.4.4 转Ghppo1型拟南芥验证第35页
        4.1.5 数据分析第35-36页
    4.2 结果与分析第36-41页
        4.2.1 1龄棉铃虫诱导植株对3龄棉铃虫及甜菜夜蛾幼虫的影响第36页
        4.2.2 Me-JA诱导植株对3龄棉铃虫及甜菜夜蛾幼虫的影响第36-38页
        4.2.3 转Ghppo1阳性拟南芥验证第38-39页
        4.2.4 转Ghppo1拟南芥对棉铃虫的影响第39-41页
    4.3 讨论第41-43页
第五章 棉铃虫取食对棉花转录组的影响第43-51页
    5.1 材料与方法第43-44页
        5.1.1 供试植物材料第43页
        5.1.2 处理方法第43页
        5.1.3 总RNA的提取第43页
        5.1.4 转录组文库构建和测序第43页
        5.1.5 序列拼接和基因注释第43-44页
    5.2 结果与分析第44-50页
        5.2.1 转录组测序产量统计第44-45页
        5.2.2 差异基因的GO功能显著性分析第45-47页
        5.2.3 差异基因的Pathway显著性分析第47-50页
    5.3 讨论第50-51页
第六章 全文总结第51-52页
参考文献第52-59页
致谢第59-60页
作者简历第60页

论文共6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水稻卷叶突变体zw235的基因克隆与功能分析
下一篇:马铃薯早熟性状的QTL定位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