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高等教育论文--思想政治教育、德育论文

态度理论视阈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效性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1 导论第8-13页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第8页
    1.2 研究现状第8-12页
        1.2.1 国内研究现状第8-10页
        1.2.2 国外研究现状第10-12页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第12页
        1.3.1 研究思路第12页
        1.3.2 研究方法第12页
    1.4 独创及新颖之处第12-13页
2 态度理论及其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效性提升的价值第13-21页
    2.1 态度的涵义及特性第13-14页
        2.1.1 态度的内涵及构成要素第13-14页
        2.1.2 态度的特性第14页
    2.2 态度的形成与改变理论第14-18页
        2.2.1 态度改变的三阶段理论第14-15页
        2.2.2 认知失调理论第15-16页
        2.2.3 劝导理论第16-18页
    2.3 态度理论对提升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效性的价值第18-21页
        2.3.1 有利于优化教育过程,增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内化效果第18-19页
        2.3.2 有助于丰富教育方法,提升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和践行程度第19页
        2.3.3 有益于明确教育目标,增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体性第19-21页
3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现状分析第21-31页
    3.1 调查设计第21-22页
    3.2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成效第22-26页
        3.2.1 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正确,理解程度较高第22-23页
        3.2.2 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课堂教育认同程度较高,接受性较好第23-24页
        3.2.3 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多样,大学生践行意愿较强第24-26页
    3.3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效性之不足第26-31页
        3.3.1 部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度有待提升第26-29页
        3.3.2 部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知与行相脱节第29-31页
4 进一步提升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效性的对策第31-43页
    4.1 完善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化心理机制第31-33页
        4.1.1 以理服人,提升认同第31-32页
        4.1.2 以情感人,促动内化第32-33页
        4.1.3 意行结合,提高实效第33页
    4.2 优化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素第33-40页
        4.2.1 发挥教育者的主导作用,提高其可信度和吸引力第34-35页
        4.2.2 坚持“三贴近”原则,组织和传递教育内容第35-38页
        4.2.3 优化学校、家庭、社会环境,形成有效的教育合力第38-40页
    4.3 拓宽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教育路径第40-43页
        4.3.1 加强团体组织建设,提升团体组织的影响力第40页
        4.3.2 增强角色认同,提高学生自主践行能力第40-41页
        4.3.3 丰富社会实践活动,不断传递社会正能量第41-43页
参考文献第43-46页
附录第46-50页
作者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简介第50-51页
致谢第51页

论文共5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高校辅导员个人权威提升路径的实证研究--以哈尔滨工程大学为例
下一篇:主旋律影视作品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