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辅导员个人权威提升路径的实证研究--以哈尔滨工程大学为例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3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3页 |
1.1.1 理论背景 | 第11页 |
1.1.2 现实背景 | 第11-13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3-14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3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3 研究现状 | 第14-19页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7-19页 |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1.4.1 研究思路 | 第19-20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20页 |
1.5 创新之处 | 第20-23页 |
第2章 高校辅导员个人权威模型构建及假设 | 第23-38页 |
2.1 研究假设的理论来源 | 第23-31页 |
2.1.1 马克斯·韦伯的“权威理论” | 第23-26页 |
2.1.2 米尔格拉姆“对权威的服从”心理学实验 | 第26-28页 |
2.1.3 林南的“社会资本”理论 | 第28-29页 |
2.1.4 丹尼尔·贝尔的知识“中轴原理” | 第29-30页 |
2.1.5 拉扎菲尔德的“意见领袖”理论 | 第30-31页 |
2.2 研究模型构建 | 第31-36页 |
2.2.1 研究模型图 | 第31-32页 |
2.2.2 相关概念界定 | 第32-33页 |
2.2.3 相关影响因素操作化定义 | 第33-36页 |
2.3 研究的基本假设 | 第36页 |
2.3.1 依据权威的来源假设 | 第36页 |
2.3.2 依据权力运行方式假设 | 第36页 |
2.3.3 依据权威个人特征假设 | 第36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6-38页 |
第3章 研究过程及研究模型修正 | 第38-58页 |
3.1 抽样 | 第38-40页 |
3.1.1 抽样方法 | 第38-39页 |
3.1.2 样本量计算 | 第39-40页 |
3.2 问卷设计 | 第40-46页 |
3.2.1 问卷结构 | 第41-42页 |
3.2.2 预测试与调整 | 第42-46页 |
3.3 正式测试与检验 | 第46-47页 |
3.3.1 问卷回收 | 第46-47页 |
3.3.2 检验 | 第47页 |
3.4 数据统计 | 第47-55页 |
3.4.1 基本信息统计 | 第48页 |
3.4.2 权威现状统计 | 第48-50页 |
3.4.3 期望类型统计 | 第50-51页 |
3.4.4 现状与期望对比统计 | 第51-54页 |
3.4.5 差异性分析 | 第54-55页 |
3.4.6 开放性问题统计 | 第55页 |
3.5 研究假设修正 | 第55-56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56-58页 |
第4章 高校辅导员个人权威的提升路径 | 第58-69页 |
4.1 提升魅力型权威 | 第58-60页 |
4.1.1 建立完善选聘制度 | 第58-59页 |
4.1.2 加强内在影响力 | 第59页 |
4.1.3 提升外在吸引力 | 第59-60页 |
4.2 增强温和型权威 | 第60-62页 |
4.2.1 提升自身亲和力 | 第60-61页 |
4.2.2 改善师生关系 | 第61-62页 |
4.3 完善民主型权威 | 第62-64页 |
4.3.1 坚持管理机制的民主 | 第62-63页 |
4.3.2 推进奖评机制的民主 | 第63-64页 |
4.4 深化专业型权威 | 第64-66页 |
4.4.1 掌握专门知识与技能 | 第64页 |
4.4.2 提升专业道德和精神 | 第64-65页 |
4.4.3 坚持专业培养与训练 | 第65-66页 |
4.5 重塑意见型权威 | 第66-68页 |
4.5.1 畅通信息沟通渠道 | 第66-67页 |
4.5.2 充当意见领袖角色 | 第67-68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结论 | 第69-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5-76页 |
致谢 | 第76-77页 |
附录一 | 第77-81页 |
附录二 | 第81-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