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桥涵工程论文--结构原理、结构力学论文

大跨度悬索桥主缆弯曲刚度效应及二次应力研究

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10页
第1章 绪论第15-28页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第15-17页
    1.2 缆索精细化计算研究现状第17-26页
        1.2.1 缆索静力计算理论研究现状第18-21页
        1.2.2 缆索弯曲刚度研究现状第21-23页
        1.2.3 缆索二次应力研究现状第23-26页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目标第26-27页
    1.4 研究技术路线第27-28页
第2章 基于细长梁单元的主缆线形计算第28-52页
    2.1 考虑自重影响的细长梁单元刚度矩阵第28-39页
        2.1.1 基本假设第28页
        2.1.2 细长梁单元刚度矩阵的推导第28-35页
        2.1.3 弯矩对轴向刚度矩阵的影响系数第35-39页
    2.2 梁单元在鞍座位置处的线形修正第39-42页
        2.2.1 梁单元与鞍座的切点位置第40-41页
        2.2.2 梁单元与鞍座接触部分刚臂单元的坐标变换第41-42页
        2.2.3 梁单元与鞍座接触部分的无应力长度第42页
    2.3 几何非线性结构的平衡状态及求解第42-44页
    2.4 主缆线形的有限元计算方法第44-46页
    2.5 细长梁弯曲刚度效应分析第46-51页
        2.5.1 算例1第46-48页
        2.5.2 算例2第48-49页
        2.5.3 算例3第49-51页
    2.6 小结第51-52页
第3章 主缆弯曲刚度影响的模型试验研究第52-74页
    3.1 主缆模型试验方案设计第52-58页
        3.1.1 总体设计第52-53页
        3.1.2 悬索设计第53-54页
        3.1.3 桥塔、索鞍、锚碇、锚固系统设计第54-56页
        3.1.4 量测项目与方法、试验程序第56页
        3.1.5 模型试验加载及测试方案第56-58页
    3.2 模型试验中悬索线形及其弯曲刚度第58-60页
        3.2.1 试验悬索各跨线形第58-60页
        3.2.2 悬索弯曲刚度的取值第60页
    3.3 悬索频率测试结果与分析第60-66页
        3.3.1 悬索频率测试结果第60-63页
        3.3.2 悬索频率测试结果分析第63-66页
    3.4 悬索静力加载位移测试结果与分析第66-72页
    3.5 试验成果对计算理论方法建立的启示第72页
    3.6 小结第72-74页
第4章 考虑弯曲刚度主缆的非线性有限元计算第74-102页
    4.1 概述第74-75页
    4.2 连续体虚功增量方程第75-77页
    4.3 两节点悬链线索单元第77-83页
        4.3.1 基本假定第77页
        4.3.2 单元切线刚度矩阵的推导第77-81页
        4.3.3 索端力的精确计算第81-83页
    4.4 初弯曲梁单元的切线刚度矩阵第83-89页
        4.4.1 基本假定第83-85页
        4.4.2 单元刚度矩阵的推导第85-89页
    4.5 索-直梁组合单元的切线刚度矩阵第89-90页
        4.5.1 索-直梁组合单元的构思第89页
        4.5.2 索-直梁组合单元的切线刚度矩阵第89-90页
    4.6 非线性有限元平衡方程的求解及程序第90-96页
        4.6.1 杆端力在加载步末的更新第91-92页
        4.6.2 主缆的定型内力第92-93页
        4.6.3 鞍座处主缆线形的计算方法第93-94页
        4.6.4 非线性有限元程序的编制第94-96页
    4.7 程序算法验证第96-101页
        4.7.1 直梁单元第96-97页
        4.7.2 初弯曲梁单元第97-98页
        4.7.3 不同类型单元的比较第98-101页
    4.8 小结第101-102页
第5章 主缆分层单元模型及模型试验研究第102-144页
    5.1 主缆均匀弯曲梁模型第102-106页
        5.1.1 铁木辛柯梁理论第102-104页
        5.1.2 拉弯作用下梁的弯曲应力第104-105页
        5.1.3 梁截面的剪应力分布第105-106页
    5.2 主缆分层单元模型第106-112页
        5.2.1 基本假定第106-107页
        5.2.2 均布力偶作用下分层梁的力学模型第107-110页
        5.2.3 分层梁单元的层间剪力及滑移机理第110-111页
        5.2.4 边界条件第111-112页
    5.3 主缆层间极限摩擦力第112-114页
        5.3.1 主缆缠丝的残余拉力第112页
        5.3.2 主缆层间极限摩擦力第112-114页
    5.4 基于ANSYS的主缆分层单元模型及应用第114-118页
        5.4.1 基于ANSYS的主缆分层单元模型第114-116页
        5.4.2 基于分层单元的主缆断面应力分析第116-118页
    5.5 索股拉弯模型试验介绍第118-124页
        5.5.1 试验目的第118页
        5.5.2 试验模型设计第118-120页
        5.5.3 试验加载及测试方案第120-124页
    5.6 61丝索股断面不均匀应力测试结果第124-129页
        5.6.1 61索股分层单元模型第124页
        5.6.2 61索股等效均布缠丝力第124-125页
        5.6.3 钢丝轴向应力为200MPa时索股断面不均匀应力第125-127页
        5.6.4 钢丝轴向应力为400MPa时索股断面不均匀应力第127-128页
        5.6.5 钢丝轴向应力为600MPa时索股断面不均匀应力第128-129页
    5.7 61丝索股分层应力测试结果第129-133页
    5.8 61丝索股变形测试结果第133-135页
    5.9 61丝索股拉弯模型试验结果分析第135-142页
        5.9.1 索股断面不均匀应力第135-139页
        5.9.2 不均匀应力沿索股长度方向的变化第139-141页
        5.9.3 索股在拉弯作用下的变形规律第141-142页
    5.10 小结第142-144页
第6章 大跨度悬索桥主缆弯曲刚度效应分析及二次应力实测研究第144-171页
    6.1 南京长江四桥工程概述第144-145页
    6.2 南京长江四桥主缆弯曲刚度影响的分析第145-150页
        6.2.1 南京长江四桥计算工况划分第145-146页
        6.2.2 施工过程中主缆弯曲刚度的影响第146-149页
        6.2.3 加劲梁吊装顺序对主缆弯矩的影响第149页
        6.2.4 基于梁单元计算的主缆弯曲应力第149-150页
    6.3 索鞍出口处主缆二次应力的理论计算及其验证第150-155页
        6.3.1 索鞍出口处主缆二次应力的计算方法第150-152页
        6.3.2 鞍座出口处主缆的二次应力计算第152-155页
    6.4 南京长江四桥主缆断面应力现场实测第155-170页
        6.4.1 试验目的第155页
        6.4.2 试验仪器及测点布置第155-158页
        6.4.3 试验结果及分析第158-166页
        6.4.4 成桥状态时主缆断面的二次应力第166-170页
    6.5 小结第170-171页
结论及展望第171-175页
    本文所做的研究工作及结论第171-173页
    本文的创新点第173页
    展望第173-175页
致谢第175-176页
参考文献第176-188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第188-189页

论文共18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柴油机先进空气系统理论及其在低温燃烧过程的应用研究
下一篇:兰州市大气颗粒物及其化学组分污染特征和成因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