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污染及其防治论文--大气污染及其防治论文--粒状污染物论文

兰州市大气颗粒物及其化学组分污染特征和成因研究

中文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30页
    1.1 大气颗粒物及其化学组分概述第12-15页
        1.1.1 大气颗粒物的化学组分第12-13页
        1.1.2 大气颗粒物及其化学组分的危害第13-15页
    1.2 大气颗粒物中主要化学组分研究现状第15-22页
        1.2.1 大气颗粒物中水溶性离子的研究进展第15-17页
        1.2.2 大气颗粒物中PAHs的研究进展第17-22页
    1.3 大气颗粒物污染与气象因素关系第22-23页
    1.4 研究区域简介第23-25页
        1.4.1 研究区域概况第23-24页
        1.4.2 兰州市大气污染现状及特征第24页
        1.4.3 兰州市大气颗粒物主要污染来源第24-25页
    1.5 兰州市大气颗粒物研究现状第25-26页
    1.6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第26-29页
        1.6.1 主要研究内容第26-27页
        1.6.2 技术路线第27-29页
    1.7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29-30页
第二章 实验与方法第30-37页
    2.1 样品采集第30页
        2.1.1 采样仪器及滤膜第30页
        2.1.2 采样点位置及采样时间第30页
        2.1.3 样品的保存第30页
    2.2 大气颗粒物中水溶性离子的测定方法第30-31页
        2.2.1 样品的前处理第30-31页
        2.2.2 样品的测定方法第31页
    2.3 大气颗粒物中PAHs的测定方法第31-33页
        2.3.1 样品的前处理第31-32页
        2.3.2 样品的测定第32-33页
    2.4 样品质量保证与控制第33-34页
    2.5 空白加标回收率实验第34-35页
    2.6 数据处理及计算第35页
    2.7 不同天气过程对污染物的影响第35页
    2.8 气流轨迹计算与簇分析第35-37页
第三章 兰州市大气颗粒物污染特征第37-46页
    3.1 兰州市TSP污染特征分析第37页
    3.2 兰州市PM_(10)污染特征分析第37-38页
    3.3 采暖对PM_(10)的影响第38-39页
    3.4 工作日与休息日对PM_(10)影响第39-40页
    3.5 逆温对PM_(10)影响第40-45页
        3.5.1 逆温层厚度和离地高度对PM_(10)的影响第40-43页
        3.5.2 逆温强度对PM_(10)的影响第43-45页
    3.6 本章小结第45-46页
第四章 兰州市PM_(10)中水溶性离子污染特征第46-72页
    4.1 滤膜采样离子色谱测定大气颗粒物中水溶性离子第46-60页
        4.1.1 水溶性离子的质量浓度第46-47页
        4.1.2 水溶性离子的时间变化特征第47-58页
        4.1.3 主要离子的相关性及来源解析第58页
        4.1.4 采暖对水溶性离子的影响第58-60页
    4.2 MARGA在线监测大气颗粒物中水溶性离子第60-66页
        4.2.1 PM_(10)和PM_(2.5)中水溶性离子的质量浓度第60-61页
        4.2.2 PM_(10)和PM_(2.5)中水溶性离子的日变化特征第61-63页
        4.2.3 PM_(10)和PM_(2.5)主要离子的相关性及来源解析第63-65页
        4.2.4 阴阳离子平衡计算第65-66页
    4.3 两种方法测定水溶性离子结果比较第66-68页
    4.4 不同季节典型污染天气主要污染类型第68-70页
    4.5 本章小结第70-72页
第五章 兰州市PM_(10)中PAHs污染特征第72-83页
    5.1 PAHs污染的浓度水平第72-75页
        5.1.1 PM_(10)中PAHs浓度水平第72-73页
        5.1.2 TSP中PAHs浓度水平第73-75页
    5.2 PAHs污染的季节特征第75-76页
    5.3 不同环数PAHs污染特征第76-77页
    5.4 PM_(10)中PAHs中各物质相关性分析第77-79页
    5.5 PAHs来源解析第79-82页
        5.5.1 PAHs特征比值法第79页
        5.5.2 主成分分析第79-82页
    5.6 本章小结第82-83页
第六章 不同天气过程对污染物的影响第83-97页
    6.1 寒潮天气对污染物的影响第83-86页
    6.2 沙尘天气对污染物的影响第86-90页
    6.3 降水天气对污染物的影响第90-95页
    6.4 本章小结第95-97页
第七章 外来源输送对兰州市PM_(10)及其化学组分的影响第97-108页
    7.1 HYSPLIT4后向轨迹计算及聚类分析第97-99页
    7.2 不同气流轨迹对应的PM_(10)浓度特征第99-101页
    7.3 不同气流轨迹对应的水溶性离子浓度特征第101-103页
    7.4 不同气流轨迹对应的PAHs浓度特征第103-106页
    7.5 本章小结第106-108页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第108-112页
    8.1 结论第108-110页
    8.2 展望第110-112页
参考文献第112-125页
附录第125-129页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第129-130页
致谢第130页

论文共13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大跨度悬索桥主缆弯曲刚度效应及二次应力研究
下一篇:滑动导轨副磨损建模及精度保持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