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区域规划论文--中国区域规划论文--农村乡镇规划论文

基于比较研究的辽宁省宜居乡村规划模式初探--以青堆镇元宝房村为例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1 绪论第10-24页
    1.1 课题起源第10-13页
        1.1.1 研究背景第10-12页
        1.1.2 研究目的第12页
        1.1.3 研究意义第12-13页
    1.2 问题与内容第13-14页
        1.2.1 研究问题第13页
        1.2.2 研究内容第13-14页
    1.3 方法与路线第14-16页
        1.3.1 研究方法第14-15页
        1.3.2 技术路线第15-16页
    1.4 国内外乡村规划研究综述第16-24页
        1.4.1 国外乡村规划研究第16-19页
        1.4.2 国内乡村规划研究第19-22页
        1.4.3 总结第22-24页
2 新农村规划与宜居乡村规划的对比分析第24-35页
    2.1 新农村规划到宜居乡村规划的发展历程第24-27页
        2.1.1 中央与地方互哺的发展过程第24-25页
        2.1.2 从经济为主到人居环境为主的发展方向第25-27页
        2.1.3 以点带面范例先行的发展方式第27页
    2.2 新农村规划与宜居乡村规划的主要差异第27-30页
        2.2.1 上位规划的指导性不同第27-28页
        2.2.2 涵盖范围不同第28-29页
        2.2.3 控制程度不同第29-30页
        2.2.4 规划视角不同第30页
    2.3 新农村规划存在的问题第30-32页
        2.3.1 规划编制缺乏法律约束第30-31页
        2.3.2 村庄撤并随意缺乏依据第31页
        2.3.3 景观设计单一没有特色第31页
        2.3.4 公众参与环节存在缺失第31-32页
    2.4 宜居乡村规划对新农村规划问题的修正第32-35页
        2.4.1 突出村风取代模仿城风第32页
        2.4.2 原地整治取代大拆大建第32-33页
        2.4.3 一村一案取代千村一面第33页
        2.4.4 长效管护取代重建轻管第33-35页
3 优秀案例分析第35-48页
    3.1 安吉美丽乡村——以生态为基础的村庄经营模式第35-38页
        3.1.1 生态立县,坚持可持续发展第35-36页
        3.1.2 升级产业,建设内生型乡村第36-37页
        3.1.3 制定标准,建管营有据可依第37-38页
    3.2 成都三圣花乡——连片开发的产业带动模式第38-41页
        3.2.1 连片开发,创建规模化园区第38-39页
        3.2.2 农旅结合,促进乡村经济发展第39-40页
        3.2.3 景观重塑,产业文化双赢第40-41页
    3.3 葫芦岛宜居乡村——以经济水平划分的分类指导模式第41-43页
        3.3.1 模式分类,规划量力而行第41-43页
        3.3.2 先需后优,改善分步实施第43页
    3.4 优秀案例对宜居乡村规划的启示第43-48页
        3.4.1 三产联动发展乡村经济第45-46页
        3.4.2 产业发展对接村庄规划第46页
        3.4.3 整体考虑配合错位开发第46页
        3.4.4 反思——经济冲击下的村庄变革第46-48页
4 元宝房村规划背景研究第48-62页
    4.1 上位规划研究第49-52页
        4.1.1 政策推动,城乡统筹发展第49-50页
        4.1.2 优势分析,借助镇区优势第50-51页
        4.1.3 发展定位,明确发展方向第51-52页
    4.2 镇域规划对宜居乡村规划的影响第52-59页
        4.2.1 产业布局指导乡村多元发展第52-54页
        4.2.2 空间管制保护乡村自然资源第54-55页
        4.2.3 镇村体系确定乡村发展层次第55-59页
    4.3 案例选取原因探析第59-62页
        4.3.1 通过发展才能达到愿景第59-60页
        4.3.2 避免产生新的农村问题第60页
        4.3.3 是同类村庄的规划参考第60-62页
5 元宝房村宜居乡村规划第62-90页
    5.1 现状问题第62-67页
        5.1.1 资源利用低下第62-64页
        5.1.2 产业缺乏精品第64页
        5.1.3 基础投入较大第64-67页
        5.1.4 外部竞争激烈第67页
    5.2 理念统御第67-70页
        5.2.1 宜居理念第67页
        5.2.2 经营理念第67-68页
        5.2.3 可持续发展理念第68-70页
    5.3 规划策略第70-74页
        5.3.1 因地制宜,倡导生态兴农第70页
        5.3.2 农旅结合,产业提二进三第70-72页
        5.3.3 合理整治,资源有效利用第72-74页
    5.4 规划理念与策略在空间上的承接第74-86页
        5.4.1 整山理水,突出村庄特色第74-75页
        5.4.2 整合用地,推进农地集约第75-77页
        5.4.3 村屯规划,侧重中心建设第77-79页
        5.4.4 统一风貌,鼓励细节差异第79-82页
        5.4.5 注重落实,近期整治为重第82-85页
        5.4.6 实现宜居,改善循序渐进第85-86页
    5.5 对上位规划的诉求第86-90页
        5.5.1 整体规划,突破界线壁垒第86页
        5.5.2 错位发展,避免内部竞争第86-88页
        5.5.3 求同存异,合作特色共赢第88-90页
6 问题和建议第90-95页
    6.1 依然存在的问题第90-92页
        6.1.1 规划时间和人力投入受到限制第90-91页
        6.1.2 规划人口与用地缺乏合理预计第91页
        6.1.3 村屯布局散乱增加空间衔接难度第91-92页
        6.1.4 规划编制与后期实施衔接困难第92页
    6.2 对宜居乡村规划的几点建议第92-95页
        6.2.1 多方合作建立信息平台第92-93页
        6.2.2 利益主导调动主体参与第93-94页
        6.2.3 村屯布局融合生态格局第94-95页
7 结论与展望第95-97页
参考文献第97-102页
附录 图表来源第102-105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第105-106页
致谢第106-107页

论文共10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格局—过程—功能”视角下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理论研究
下一篇:对外交通与工业用地拓展关系研究--以山东省部分地级市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