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绿化规划论文

“格局—过程—功能”视角下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理论研究

中文摘要第3-5页
英文摘要第5-6页
1 绪论第12-18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2-14页
        1.1.1 城市生态思想理论的发展历史角度第12-13页
        1.1.2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编制与管理角度第13页
        1.1.3 人均指标的局限性第13-14页
    1.2 研究目的第14-15页
        1.2.1 基于“格局-过程-功能”的视角研究绿地系统第14页
        1.2.2 从顺应“总规”转向多类规划协同第14-15页
        1.2.3 将人均指标转为更有效的评价体系第15页
    1.3 研究内容第15页
    1.4 研究方法第15-17页
    1.5 研究框架第17-18页
2 相关概念界定及国内外文献综述第18-32页
    2.1 城市绿地系统相关概念研究第18-24页
        2.1.1 城市绿地及城市绿地系统定义第18页
        2.1.2 城市绿地系统构成及分类第18-21页
        2.1.3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及编制方法综述第21-24页
    2.2 景观生态学的理论基础第24-27页
        2.2.1 空间异质性与景观连接度第24-25页
        2.2.2 景观生态格局与“斑块-廊道-基质”理论第25-26页
        2.2.3 景观生态过程第26页
        2.2.4 景观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第26页
        2.2.5 时间与空间尺度第26-27页
        2.2.6 城乡景观的融合过程第27页
    2.3 城市生态系统相关基础理论第27-30页
        2.3.1 城市生态系统中的自然空间第27-29页
        2.3.2 城市生态系统中自然空间类型第29页
        2.3.3 城市生态系统中自然空间的结构第29-30页
    2.4 小结第30-32页
3 基于城市生态系统组织模式的绿地系统规划范式研究第32-48页
    3.1 城市生态系统组织模式第32-40页
        3.1.1 城市生态系统物质空间结构第32-33页
        3.1.2 城市生态系统功能空间与物质空间各子系统的对应第33-37页
        3.1.3 物质空间结构与功能空间整合模式的关系第37-40页
    3.2 城市绿地系统在城市生态系统中的参与模式第40-43页
        3.2.1 城市绿地系统所参与的“层面整合”第41-42页
        3.2.2 城市绿地系统所参与的“层间整合”第42-43页
    3.3“格局-过程-功能”视角下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范式研究第43-48页
        3.3.1“格局-过程-功能”视角的运用第43页
        3.3.2 不同尺度下的城市绿地系统问题及解决原则第43-44页
        3.3.3 规划范式探讨第44-48页
4 城市绿地系统与各个城市生态子系统的耦合关系研究第48-78页
    4.1 城市绿地系统功能与形态控制原则第48-50页
        4.1.1 自然保留地的空间形态控制第48-49页
        4.1.2 景观绿地的空间形态控制第49-50页
    4.2 城市绿地系统形态模式与空间效应第50-56页
        4.2.1 城市绿地系统形态模式第50-51页
        4.2.2 城市绿地系统形态模式与空间效应第51-53页
        4.2.3 城市绿地系统格局评价体系构建第53-56页
    4.3“格局-过程-功能”视角下的耦合关系研究第56-77页
        4.3.1 微观尺度的耦合关系研究第56-62页
        4.3.2 中观尺度的耦合关系研究第62-72页
        4.3.3 宏观尺度的耦合关系研究第72-77页
    4.4 小结第77-78页
5“格局-过程-功能”视角下库车县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方法研究第78-92页
    5.1 研究区概况第78-80页
        5.1.1 区位条件第78-79页
        5.1.2 历史文化特色第79页
        5.1.3 区域生态环境第79-80页
    5.2“格局-过程-功能”视角下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实践第80-89页
        5.2.1 宏观尺度绿地系统规划第80-83页
        5.2.2 中观尺度绿地系统规划第83-86页
        5.2.3 微观尺度绿地系统规划第86-89页
    5.3 规划结果第89-91页
        5.3.1 多尺度方案叠加第89页
        5.3.2 规划协调第89-91页
        5.3.3 多类规划协同第91页
    5.4 小结第91-92页
6 结语第92-94页
致谢第94-96页
参考文献第96-100页
附录第100页
    A.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第100页

论文共10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认知评价的历史文化街区商业适宜度研究--以重庆市主城区为例
下一篇:基于比较研究的辽宁省宜居乡村规划模式初探--以青堆镇元宝房村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