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网络工作室建筑创作的非体系化表现研究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目录 | 第8-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9页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0-12页 |
1.1.1 课题背景 | 第10-11页 |
1.1.2 课题研究的目的 | 第11-12页 |
1.1.3 课题研究的意义 | 第12页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及方法 | 第12-14页 |
1.2.1 国外的相关研究 | 第12-13页 |
1.2.2 国内的相关研究 | 第13页 |
1.2.3 本文的主要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1.3 联合网络工作室的创作历程 | 第14-15页 |
1.4 相关概念 | 第15-18页 |
1.4.1 非体系化 | 第15-16页 |
1.4.2 非总体化 | 第16页 |
1.4.3 混合式设计 | 第16页 |
1.4.4 深度规划 | 第16-17页 |
1.4.5 非欧几何学、非线性科学及拓扑几何学 | 第17-18页 |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第2章 非体系化建筑创作思想表现解析 | 第19-47页 |
2.1 强化抽象化的几何形体 | 第19-32页 |
2.1.1 挖掘几何形态的丰富性 | 第20-23页 |
2.1.2 演绎拓扑学的多样性 | 第23-29页 |
2.1.3 探索自然形态的原真性 | 第29-32页 |
2.2 强化网络式的工作模式 | 第32-40页 |
2.2.1 新型的合作方式 | 第33-36页 |
2.2.2 建筑思维的生成 | 第36-38页 |
2.2.3 网络下的建筑观 | 第38-40页 |
2.3 强化现代哲学的感知性 | 第40-46页 |
2.3.1 德勒兹思想的汲取 | 第40-42页 |
2.3.2 东方哲学的吸收 | 第42-44页 |
2.3.3 非总体化理念的挑选 | 第44-46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第3章 非体系化建筑创作手法的阐释 | 第47-72页 |
3.1 外源性图解的灵活编织 | 第47-52页 |
3.1.1 图解的多样选择 | 第47-49页 |
3.1.2 图解的运动与增值 | 第49-50页 |
3.1.3 图解的功能性填充 | 第50-52页 |
3.2 流动力场的建构 | 第52-61页 |
3.2.1 社会复杂力量的有机植入 | 第52-55页 |
3.2.2 空间的不确定性表述 | 第55-58页 |
3.2.3 虚拟与现实组织的参数化整合 | 第58-61页 |
3.3 环境体系内的可及性应对 | 第61-70页 |
3.3.1 建筑形式的有机异构 | 第62-64页 |
3.3.2 场所信息的深度规划 | 第64-67页 |
3.3.3 城市功能区域的混合式设计 | 第67-70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70-72页 |
第4章 非体系化建筑创作形态的梳理 | 第72-94页 |
4.1 多样性的实体语音 | 第72-79页 |
4.1.1 丰富的表皮信息 | 第72-75页 |
4.1.2 多变的几何元素 | 第75-77页 |
4.1.3 交缠的结构外形 | 第77-79页 |
4.2 动态异构式的时空语法 | 第79-86页 |
4.2.1 感性与理性交织的空间序列 | 第80-82页 |
4.2.2 多视角的连续空间 | 第82-84页 |
4.2.3 细腻多变的光影效果 | 第84-86页 |
4.3 颠覆传统的建筑表征词汇 | 第86-92页 |
4.3.1 身份转换的功能节点 | 第86-87页 |
4.3.2 非常规运用的材料 | 第87-89页 |
4.3.3 凸显形式的色彩 | 第89-92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92-94页 |
结论 | 第94-96页 |
参考文献 | 第96-101页 |
附录1 联合网络工作室作品年表 | 第101-114页 |
附录2 联合网络工作室荣誉与奖项 | 第114-11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17-119页 |
致谢 | 第11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