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3页 |
一、选题背景 | 第9-11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1页 |
三、主要内容与方法 | 第11-13页 |
(一) 主要内容 | 第11-12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第二章 国内外理论综述 | 第13-19页 |
一、国内对农村非正规金融的相关研究 | 第13-16页 |
(一) 概念界定 | 第13-15页 |
(二) 利率研究 | 第15页 |
(三) 对经济增长作用研究 | 第15-16页 |
二、国外相关学派及其研究成果 | 第16-19页 |
第三章 我国农村非正规金融发展状况 | 第19-40页 |
一、农村非正规金融界定 | 第19-21页 |
二、我国农村地区非正规金融的发展水平 | 第21-29页 |
(一) 规模分析 | 第21-23页 |
(二) 利率分析 | 第23-29页 |
三、我国农村非正规金融的主要组织形式 | 第29-37页 |
(一) 民间借贷 | 第29-30页 |
(二) 社会集资 | 第30-31页 |
(三) 合会 | 第31-35页 |
(四) 银背和私人钱庄 | 第35-36页 |
(五) 典当 | 第36-37页 |
四、农村非正规金融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 | 第37-40页 |
(一) 非正规金融对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 | 第37-38页 |
(二) 非正规金融对经济发展的消极影响 | 第38-40页 |
第四章 农村非正规金融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40-42页 |
一、非正规金融运作制度不规范 | 第40页 |
二、无担保和抵押的信用方式蕴含着高风险 | 第40页 |
三、非正规金融一般利率较高,给融资者造成巨大的债务负担 | 第40-41页 |
四、非正规金融活动具有隐蔽性,政府监管效果差 | 第41页 |
五、削弱了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效果 | 第41-42页 |
第五章 境外非正规金融的运作模式和启示 | 第42-48页 |
一、美国模式 | 第42-43页 |
二、日本模式 | 第43-45页 |
三、孟加拉模式 | 第45-46页 |
四、台湾模式 | 第46-48页 |
第六章 农村非正规金融发展的政策建议 | 第48-53页 |
一、完善非正规金融法律法规体系 | 第48页 |
二、转变政府职能 | 第48-49页 |
三、建立和完善民间融资服务体系 | 第49-50页 |
四、加大对农村地区金融体系的投入 | 第50页 |
五、创新金融服务产品,满足农村多样化的需求 | 第50-51页 |
六、规范非正规金融活动 | 第51-52页 |
七、加强监管,提高监管水平 | 第52-53页 |
结束语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7页 |
致谢 | 第57-5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