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5页 |
第一节 研究农村合作金融背景和意义 | 第13-17页 |
一、农村合作金融研究背景 | 第13-15页 |
二、农村合作金融的研究意义 | 第15-17页 |
第二节 合作金融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7-21页 |
一、合作与合作制 | 第17页 |
二、合作社 | 第17-19页 |
三、合作金融 | 第19-20页 |
四、关于资金互助、信用合作、内置金融的辨析 | 第20-21页 |
第三 节研究思路、框架与方法 | 第21-25页 |
一、研究思路与框架 | 第21-23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23页 |
三、主要创新点和不足 | 第23-25页 |
第二章 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 第25-34页 |
第一节 境外研究现状 | 第25-29页 |
一、境外合作金融发展历程 | 第25-26页 |
二、国外学者研究成果 | 第26-29页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9-33页 |
一、合作金融概念研究 | 第29-30页 |
二、关于农村合作金融发展和改革的研究 | 第30-33页 |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第三章 合作经济主要思想和合作金融理论基础 | 第34-51页 |
第一节 西方合作经济纲领 | 第34-36页 |
一、英国的罗虚戴尔原则 | 第34-35页 |
二、法国尼姆学派纲领 | 第35页 |
三、德国雷法巽与舒尔茨的信用合作纲领 | 第35-36页 |
第二节 合作经济主要思想 | 第36-47页 |
一、马克思合作经济思想 | 第36-37页 |
二、列宁合作经济思想 | 第37-39页 |
三、中国合作思想的发展 | 第39-47页 |
第三节 农村合作金融的理论基础 | 第47-50页 |
一、熟人社会理论 | 第47-49页 |
二、普惠金融理论 | 第49-50页 |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第四章 我国农村金融供需主体分析 | 第51-77页 |
第一节 我国农村金融需求分析 | 第51-54页 |
一、我国扩大农村金融需求的重要性 | 第51-53页 |
二、我国农村金融的需求主体 | 第53-54页 |
第二节 我国农村金融机构资金供给分析 | 第54-76页 |
一、我国扩大农村金融的供给的重要性 | 第54-55页 |
二、我国农村金融资金供给主体 | 第55-74页 |
三、对我国农村金融机构的对比评析 | 第74-76页 |
本章小结 | 第76-77页 |
第五章 农村合作金融对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影响分析 | 第77-94页 |
第一节 农村合作金融与农民增收的相关性分析 | 第77-88页 |
一、案例和数据 | 第77-81页 |
二、实证分析 | 第81-88页 |
第二节 内置金融与精准扶贫 | 第88-92页 |
一、熟人社会与精准脱贫 | 第88-90页 |
二、精准扶贫与农村金融创新 | 第90-92页 |
本章小结 | 第92-94页 |
第六章 “三位一体”综合合作及发展实践 | 第94-107页 |
第一节 “三位一体”综合合作内涵 | 第94-96页 |
一、发展“三位一体”的基本原则 | 第94-95页 |
二、“三位一体”的主旨和特点 | 第95-96页 |
第二节 供销合作社改革与“三位一体” | 第96-98页 |
一、供销合作社助推三位一体 | 第96-97页 |
二、以农村金融改革促进供销合作社改革 | 第97-98页 |
第三节 柏林农民合作社联合社“三位一体”实践分析 | 第98-105页 |
一、联社成立的动因 | 第99-100页 |
二、联合社总体构架 | 第100页 |
三、运行机制与原则 | 第100-102页 |
四、联社服务内容及创新经验 | 第102-103页 |
五、公主岭联社“三位一体”创新经验 | 第103-104页 |
六、柏林农民合作社股份联合社发展的现实难题 | 第104页 |
七、对柏林农民合作联社“三位一体”的思考 | 第104-105页 |
本章小结 | 第105-107页 |
第七章 农村合作金融与非法集资的界定及风险分析 | 第107-123页 |
第一节 农村合作金融与非法集资的界定 | 第107-115页 |
一、我国监管部门和司法机关对非法集资界定及相关司法解释 | 第107-109页 |
二、农兴合作社与丰众合作社的比较与区别 | 第109-113页 |
三、合作社与农合公司的关系分析 | 第113-114页 |
四、对相关部门的政策建议 | 第114-115页 |
第二节 农村合作金融风险分析 | 第115-122页 |
一、农民资金互助社风险类型 | 第116-117页 |
二、风险防范策略分析 | 第117-118页 |
三、预防风险的管理措施 | 第118-119页 |
四、风险预防的政策设计 | 第119-120页 |
五、“股金额—贷款额”互动机制 | 第120-122页 |
本章小结 | 第122-123页 |
第八章 国外及其他地区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 | 第123-132页 |
第一节 台湾合作金融服务体系 | 第123-125页 |
一、台湾地区合作金融发展概况 | 第123-124页 |
二、台湾构建的农村金融体系对大陆的借鉴 | 第124-125页 |
第二节 日本合作金融服务体系 | 第125-128页 |
一、有科学的理论来指导农业科学发展 | 第126-127页 |
二、日本农协提供全方位综合服务 | 第127页 |
三、政府是保护农业、保护农户的有力后盾 | 第127-128页 |
第三节 我国未来合作社发展构想 | 第128-131页 |
本章小结 | 第131-132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132-134页 |
参考文献 | 第134-141页 |
后记 | 第141-1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