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8页 |
ABSTRACT | 第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6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隧道施工监测技术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3 存在的问题 | 第13-14页 |
1.4 研究的目的、内容 | 第14-16页 |
1.4.1 研究的目的 | 第14-15页 |
1.4.2 主要内容 | 第15-16页 |
第2章 魁峰山隧道工程概况 | 第16-24页 |
2.1 工程简介 | 第16页 |
2.2 隧道区工程地质条件 | 第16-17页 |
2.2.1 地形地貌 | 第16页 |
2.2.2 地质构造 | 第16页 |
2.2.3 地层岩性 | 第16-17页 |
2.2.4 地震烈度 | 第17页 |
2.2.5 围岩分级 | 第17页 |
2.3 水文地质条件 | 第17-18页 |
2.3.1 地表水 | 第17-18页 |
2.3.2 地下水 | 第18页 |
2.4 隧道设计情况 | 第18-22页 |
2.4.1 隧道净空断面设计 | 第18页 |
2.4.2 隧道中夹岩柱设计 | 第18-19页 |
2.4.3 隧道纵断面设计 | 第19-20页 |
2.4.4 隧道主体工程的设计 | 第20-22页 |
2.5 隧道的施工方法及注意事项 | 第22-24页 |
2.5.1 施工方法 | 第22-23页 |
2.5.2 施工注意事项 | 第23-24页 |
第3章 魁峰山隧道施工开挖数值模拟 | 第24-39页 |
3.1 MIDAS/GTS简介及功能 | 第24页 |
3.2 MIDAS/GTS参数取值 | 第24-27页 |
3.2.1 模型几何尺寸和参数 | 第24-25页 |
3.2.2 计算模型 | 第25-27页 |
3.3 不同开挖方式下隧道变形与地表沉降分析 | 第27-34页 |
3.3.1 上下台阶法,全断面法和预留核心土法的拱顶下沉 | 第27-31页 |
3.3.2 上下台阶法,全断面法和预留核心土法的仰拱隆起 | 第31-32页 |
3.3.3 上下台阶法,全断面法和预留核心土法的拱腰收敛 | 第32-33页 |
3.3.4 上下台阶法,全断面法和预留核心土法的地表沉降 | 第33-34页 |
3.4 掌子面间距不同的条件下隧道变形与地表沉降分析 | 第34-38页 |
3.4.1 掌子面相距距离不同时拱顶下沉 | 第34-35页 |
3.4.2 掌子面相距距离不同时仰拱隆起 | 第35-36页 |
3.4.3 掌子面相距距离不同时两腰收敛 | 第36-37页 |
3.4.4 掌子面相距距离不同时地表沉降 | 第37-38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第4章 魁峰山隧道监控量测 | 第39-68页 |
4.1 监测内容 | 第39页 |
4.2 监测目的 | 第39-40页 |
4.3 预警机制 | 第40页 |
4.3.1 预警内容 | 第40页 |
4.3.2 预警警戒值 | 第40页 |
4.3.3 预警管理 | 第40页 |
4.3.4 结束监测的判据 | 第40页 |
4.4 监测方法 | 第40-48页 |
4.4.1 洞内外观察 | 第40-42页 |
4.4.2 拱顶下沉及水平收敛监测 | 第42-44页 |
4.4.3 仰拱隆起监测 | 第44-45页 |
4.4.4 地表下沉监测 | 第45-46页 |
4.4.5 爆破作业振动效应测试与分析 | 第46-48页 |
4.5 现场监测成果及分析 | 第48-67页 |
4.5.1 洞内外观测 | 第48-49页 |
4.5.2 地表沉降观测 | 第49-52页 |
4.5.3 洞内拱顶下沉及水平收敛 | 第52-54页 |
4.5.4 仰拱隆起监测 | 第54-55页 |
4.5.5 爆破振动监测 | 第55-67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结论 | 第68-69页 |
1. 主要研究结论 | 第68页 |
2. 建议及存在的问题 | 第68-69页 |
致谢 | 第69-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73-74页 |
个人简介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