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政治理论论文--政治学史、政治思想史论文--中国政治思想史论文

儒家政治文化的现代化转型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16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1-12页
        1.1.1 研究背景第11页
        1.1.2 研究意义第11-12页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第12-14页
        1.2.1 国外研究综述第12-13页
        1.2.2 国内研究综述第13-14页
    1.3 研究方法第14-15页
    1.4 本章小结第15-16页
第二章 儒家政治文化现代化转型的基本理论第16-26页
    2.1 政治文化的内涵、功能及转型第16-18页
        2.1.1 政治文化的内涵第16-17页
        2.1.2 政治文化的功能第17-18页
        2.1.3 政治文化的转型第18页
    2.2 儒家政治文化的基本特征及发展第18-22页
        2.2.1 儒家政治文化的内涵及构成第19-20页
        2.2.2 儒家政治文化的基本特征第20页
        2.2.3 儒家政治文化发展的历史源流第20-22页
    2.3 儒家政治文化现代化转型的内涵、要求及目标第22-24页
        2.3.1 儒家政治文化现代化转型的内涵第22-23页
        2.3.2 儒家政治文化现代化转型的要求第23-24页
        2.3.3 儒家政治文化现代化转型的目标第24页
    2.4 本章小结第24-26页
第三章 儒家政治文化现代化转型的历程及影响第26-36页
    3.1 儒家政治文化现代化转型的基本历程第26-31页
        3.1.1 20世纪前中期儒家政治文化现代化转型的过程第26-28页
        3.1.2 20世纪末期儒家政治文化现代化转型的过程第28-29页
        3.1.3 21世纪初期儒家政治文化现代化转型的过程第29-31页
    3.2 儒家政治文化现代化转型进程中的积极影响第31-33页
        3.2.1 儒家以民为本观念与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第31-32页
        3.2.2 儒家天人合一观念与和谐社会的建设第32页
        3.2.3 儒家修身观念与提高全民素质第32-33页
    3.3 儒家政治文化现代化转型进程中的消极影响第33-35页
        3.3.1 儒家专制思想阻碍我国民主化进程第33-34页
        3.3.2 儒家重人治观念不利于法制社会的完善第34页
        3.3.3 儒家中庸思维造成国民创造力缺失第34-35页
    3.4 本章小结第35-36页
第四章 儒家政治文化在新加坡现代化转型的经验启示第36-42页
    4.1 儒家政治文化在新加坡的传入与发展第36-38页
        4.1.1 儒家政治文化在新加坡的传入第36页
        4.1.2 儒家政治文化与新加坡治国之纲第36-37页
        4.1.3 儒家政治文化与新加坡国民价值观第37-38页
    4.2 儒家政治文化在新加坡的现代化转型及作用第38-39页
        4.2.1 儒家政治文化现代化与新加坡精英治国理念第38页
        4.2.2 儒家政治文化现代化与新加坡威权政府观第38-39页
        4.2.3 儒家政治文化现代化与新加坡社会保障观第39页
    4.3 儒家政治文化在新加坡现代化转型经验的借鉴第39-41页
        4.3.1 儒家政治文化现代化转型中传统与现代化关系处理第39-40页
        4.3.2 批判和继承儒家政治文化推动儒家文化圈政治发展第40-41页
    4.4 本章小结第41-42页
第五章 21世纪儒家政治文化进一步现代化转型的依据、原则与路径分析第42-53页
    5.1 21世纪儒家政治文化进一步现代化转型的依据第42-44页
        5.1.1 儒家政治文化转型的政治实践需求第42-43页
        5.1.2 儒家政治文化转型的精神文明需求第43页
        5.1.3 儒家政治文化转型的政治创新需求第43-44页
    5.2 21世纪儒家政治文化进一步现代化转型的原则第44-47页
        5.2.1 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结合第44-45页
        5.2.2 合理借鉴世界各国多样性的政治文化第45页
        5.2.3 坚持儒家政治文化现代化的渐进式转型第45-46页
        5.2.4 坚持注重儒学的学术立场与独立性第46-47页
    5.3 21世纪儒家政治文化进一步现代化转型的路径分析第47-52页
        5.3.1 着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第47-48页
        5.3.2 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第48-49页
        5.3.3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型政治文化第49-52页
    5.4 本章小结第52-53页
第六章 结论第53-54页
致谢第54-55页
参考文献第55-58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第58页

论文共5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历史虚无主义对台湾公民历史教育的影响研究
下一篇:乡镇干部队伍结构及优化对策研究--以G镇为个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