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英文缩写词中英文注释表 | 第14-1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7-24页 |
1.1 急性心肌梗死治疗现状 | 第17-18页 |
1.2 间质干细胞 | 第18-20页 |
1.2.1 间质干细胞生物学特性与功能 | 第18页 |
1.2.2 骨髓间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与功能 | 第18-19页 |
1.2.3 脂肪间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与功能 | 第19-20页 |
1.3 Exosomes的研究进展 | 第20-24页 |
1.3.1 Exosomes的生物学特性与功能 | 第20-21页 |
1.3.2 Exosomes在组织损伤修复中的作用 | 第21-24页 |
第二章 研究目的、方法、实验设计方案和意义 | 第24-27页 |
2.1. 研究目的 | 第24页 |
2.2. 研究方法 | 第24-25页 |
2.3. 实验设计方案 | 第25-26页 |
2.4. 研究意义 | 第26-27页 |
第三章 AD-MSCs和BM-MSCs的分离及鉴定 | 第27-36页 |
3.1 材料与仪器 | 第27-28页 |
3.1.1 主要材料 | 第27-28页 |
3.1.2 主要仪器 | 第28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28-31页 |
3.2.1 AD-MSCs的分离与培养 | 第28-29页 |
3.2.2 BM-MSCs的分离与培养 | 第29页 |
3.2.3 AD-MSCs和BM-MSCs的表型鉴定 | 第29-30页 |
3.2.4 AD-MSC和BM-MSC的增殖实验(MTS) | 第30页 |
3.2.5 实验数据处理及统计分析 | 第30-31页 |
3.3 结果 | 第31-34页 |
3.3.1 AD-MSC和BM-MSC的镜下形态特征 | 第31-32页 |
3.3.2 流式细胞仪检测AD-MSCs和BM-MSCs的形态特征 | 第32-33页 |
3.3.3 AD-MSC和BM-MSC的表型鉴定结果 | 第33页 |
3.3.4 AD-MSC和BM-MSC的增殖实验(MTS) | 第33-34页 |
3.4 讨论 | 第34-36页 |
第四章 Exo-AD和Exo-BM分离及鉴定 | 第36-44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36-37页 |
4.1.1 主要材料 | 第36-37页 |
4.1.2 主要仪器 | 第37页 |
4.2 实验方法 | 第37-39页 |
4.2.1 AD-MSCs上清和BM-MSCs上清的收集和浓缩 | 第37页 |
4.2.2 Exo-AD和Exo-BM的分离 | 第37-38页 |
4.2.3 Nanosight检测Exo-AD和Exo-BM的体积大小和分布 | 第38页 |
4.2.4 流式细胞术检测AD-MSCs和BM-MSCs的Autophagy和lysosome的表达 | 第38页 |
4.2.5 Western blot检测Exo-AD和Exo-BM的特异性蛋白的表达 | 第38-39页 |
4.2.6 实验数据处理及统计分析 | 第39页 |
4.3 结果 | 第39-43页 |
4.3.1 AD-MSCs和BM-MSCs的exosomes分泌量 | 第39-40页 |
4.3.2 Nanosight鉴定Exo-AD和Exo-BM的大小和分布 | 第40页 |
4.3.3 Western blot检测Exo-AD和Exo-BM的表面标志CD63的表达 | 第40-41页 |
4.3.4 流式细胞术检测AD-MSCs和BM-MSCs Autophagy和Lysosome的表达 | 第41-43页 |
4.4 讨论 | 第43-44页 |
第五章 Exo-AD和Exo-BM保护损伤心肌细胞的作用 | 第44-61页 |
5.1 材料与仪器 | 第44-45页 |
5.1.1 主要材料 | 第44-45页 |
5.1.2 主要仪器,耗材 | 第45页 |
5.2 实验方法 | 第45-50页 |
5.2.1 新生大鼠心肌细胞的提取及鉴定 | 第45-46页 |
5.2.1.1 新生大鼠心肌细胞的提取 | 第45-46页 |
5.2.1.2 新生大鼠心肌细胞的鉴定 | 第46页 |
5.2.2 新生大鼠心肌细胞对Exo-AD~(PKH26)和Exo-BM~(PKH26)的摄取 | 第46-47页 |
5.2.2.1 PKH26对Exo-AD和Exo-BM的标记 | 第46页 |
5.2.2.2 新生大鼠心肌细胞对Exo-AD~(PKH26)和Exo-BM~(PKH26)的摄取 | 第46-47页 |
5.2.3 新生大鼠心肌细胞缺氧时间模型的建立 | 第47页 |
5.2.4 AD-MSC上清和BM-MSC上清对缺氧心肌细胞的保护作用 | 第47页 |
5.2.5 Exo-AD和Exo-BM对缺氧心肌细胞的保护作用(MTS) | 第47-48页 |
5.2.6 心肌细胞线粒体膜电位的检测 (ΔΨm) | 第48页 |
5.2.7 miRNAs的提取及检测 | 第48-50页 |
5.2.7.1 miRNAs的提取 | 第48-49页 |
5.2.7.2 miRNAs序列的测定 | 第49页 |
5.2.7.3 逆转录PCR | 第49页 |
5.2.7.4 荧光实时定量PCR | 第49-50页 |
5.2.8 实验数据处理及统计分析 | 第50页 |
5.3 结果 | 第50-58页 |
5.3.1 新生大鼠心肌细胞的形态特征 | 第50-51页 |
5.3.2 新生大鼠心肌细胞缺氧时间的确定 | 第51-52页 |
5.3.3 AD-MSC-CM和BM-MSC-CM对缺氧心肌细胞的保护作用 | 第52-53页 |
5.3.4 新生大鼠心肌细胞对Exo-AD~(PKH26)和Exo-BM~(PKH26)的摄取 | 第53-54页 |
5.3.5 相同数量细胞来源的Exo-AD和Exo-BM对缺氧心肌细胞的保护作用 | 第54-56页 |
5.3.6 同量的Exo-AD和Exo-BM对缺氧心肌细胞的保护作用 | 第56-57页 |
5.3.7 Exo-AD和Exo-BM中miRNAs测序结果 | 第57页 |
5.3.8 荧光定量PCR的结果 | 第57-58页 |
5.4 讨论 | 第58-61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1-62页 |
一、结论 | 第61页 |
二、展望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73页 |
致谢 | 第73-7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加会议 | 第75页 |
一.发表论文 | 第75页 |
二.发表会议论文 | 第75页 |
三.参加会议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