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前言 | 第14-16页 |
第一部分 脂多糖刺激中性粒细胞模型的确立及使用方案 | 第16-29页 |
第一节 分离并鉴定健康成人外周静脉血中性粒细胞 | 第16-21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16-18页 |
2. 结果 | 第18-20页 |
3. 讨论 | 第20页 |
4. 结论 | 第20-21页 |
第二节 体外建立脂多糖刺激中性粒细胞模型 | 第21-25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1-23页 |
2. 结果 | 第23-24页 |
3. 讨论 | 第24页 |
4. 结论 | 第24-25页 |
第三节 确定细菌使用方案方案 | 第25-29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5-27页 |
2. 结果 | 第27-28页 |
3. 讨论 | 第28页 |
4. 结论 | 第28-29页 |
第二部分 脂多糖对中性粒细胞吞噬功能的影响及作用机 | 第29-47页 |
第一节 脂多糖刺激中性粒细胞对吞噬功能的影响 | 第29-34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9-31页 |
2. 结果 | 第31-33页 |
3. 讨论 | 第33页 |
4. 结论 | 第33-34页 |
第二节 脂多糖对中性粒细胞形态的改变 | 第34-37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4-35页 |
2. 结果 | 第35-36页 |
3. 讨论 | 第36页 |
4. 结论 | 第36-37页 |
第三节 脂多糖刺激中性粒细胞后对F-actin的改变 | 第37-42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7-39页 |
2. 结果 | 第39-40页 |
3. 讨论 | 第40-41页 |
4. 结论 | 第41-42页 |
第四节 脂多糖刺激中性粒细胞改变其吞噬功能的信号通路 | 第42-47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2-44页 |
2. 结果 | 第44-45页 |
3. 讨论 | 第45-46页 |
4. 结论 | 第46-47页 |
第三部分 脂多糖刺激中性粒细胞增强吞噬功能的分子机制 | 第47-58页 |
第一节 脂多糖对中性粒细胞蛋白AKT的影响 | 第47-52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7-49页 |
2. 结果 | 第49-50页 |
3. 讨论 | 第50-51页 |
4. 结论 | 第51-52页 |
第二节 脂多糖对中兴粒细胞蛋白Pi3k的影响 | 第52-58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52-54页 |
2. 结果 | 第54-56页 |
3. 讨论 | 第56-57页 |
4. 结论 | 第57-58页 |
总结 | 第58-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文章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