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汽车工程论文--汽车材料论文

高强度汽车板相变诱发塑性本构模型及硬化特性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8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26页
    1.1 研究意义及研究背景第12-13页
        1.1.1 研究背景第12页
        1.1.2 研究意义第12-13页
        1.1.3 课题来源第13页
    1.2 TRIP 钢相变诱发塑性行为及成形性能研究现状第13-23页
        1.2.1 TRIP 钢本构模型研究现状第13-18页
        1.2.2 TRIP 钢相变影响因素研究现状第18-21页
        1.2.3 TRIP 钢材料性能研究现状第21-22页
        1.2.4 TRIP 钢成形性能研究现状第22-23页
    1.3 目前研究的难点问题第23-24页
    1.4 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第24-26页
        1.4.1 研究目标第24页
        1.4.2 研究内容和逻辑框图第24-26页
第二章 TRIP 钢本构关系研究理论基础第26-40页
    2.1 引言第26页
    2.2 应变诱发马氏体相变动力学模型第26-31页
        2.2.1 OC 模型第26-27页
        2.2.2 S 模型第27-30页
        2.2.3 TI 模型第30-31页
    2.3 TRIP 钢弹塑性本构关系第31-36页
        2.3.1 S 模型弹塑性本构关系第31-34页
        2.3.2 TI 模型弹塑性本构关系第34-36页
    2.4 三种马氏体相变模型计算结果分析及比较第36-39页
        2.4.1 三种相变模型计算结果分析第36-38页
        2.4.2 三种相变模型比较第38-39页
    2.5 本章小结第39-40页
第三章 基于应变速率、预应变的TRIP 钢本构关系建立第40-74页
    3.1 引言第40页
    3.2 考虑冲压特征的TRIP 钢相变动力学模型建立第40-45页
        3.2.1 S—T 综合相变动力学模型推导第40-42页
        3.2.2 应变速率条件下相变动力学模型建立第42-43页
        3.2.3 预应变条件下相变动力学模型建立第43页
        3.2.4 相变动力学模型特点分析及总体表达形式第43-45页
    3.3 多相混合硬化准则建立第45-49页
        3.3.1 常规成形条件下多相混合硬化准则第46页
        3.3.2 应变速率条件下多相混合硬化准则第46-47页
        3.3.3 预应变条件下多相混合硬化准则第47-48页
        3.3.4 多相混合硬化准则总体表达形式第48-49页
    3.4 考虑体积变化的各向异性屈服方程第49-50页
    3.5 本构关系建立第50-52页
    3.6 模型实验验证及关键参数分析第52-72页
        3.6.1 多相混合硬化准则验证第52-60页
        3.6.2 马氏体相变验证第60-67页
        3.6.3 模型关键参数分析第67-69页
        3.6.4 本构关系在杯形件冲压成形中的应用第69-72页
    3.7 本章小结第72-74页
第四章TRIP 钢板硬化特性分析及分散失稳准则第74-96页
    4.1 引言第74页
    4.2 TRIP 钢硬化率计算模型第74-81页
        4.2.1 考虑TRIP 效应的硬化率计算模型第74-75页
        4.2.2 考虑应变速率的TRIP 钢硬化率计算模型第75-76页
        4.2.3 考虑预应变的TRIP 钢硬化率计算模型第76页
        4.2.4 结果分析第76-81页
    4.3 TRIP 钢应变硬化指数计算模型第81-86页
        4.3.1 考虑TRIP 效应的应变硬化指数计算模型第81页
        4.3.2 考虑应变速率的TRIP 钢应变硬化指数计算模型第81-82页
        4.3.3 考虑预应变的TRIP 钢应变硬化指数计算模型第82页
        4.3.4 结果分析第82-86页
    4.4 TRIP 钢分散失稳准则建立第86-94页
        4.4.1 考虑TRIP 效应的TRIP 钢分散失稳准则推导第86-87页
        4.4.2 结果分析第87-94页
    4.5 本章小结第94-96页
第五章 TRIP 钢冲压成形性能分析及成形控制第96-116页
    5.1 引言第96页
    5.2 冲压速度加载形式对 TRIP 钢成形性能影响及成形控制第96-106页
        5.2.1 冲压速度加载形式对成形性能影响及成形控制第97-102页
        5.2.2 冲压速度加载形式对成形尺寸精度的影响及成形控制第102-106页
    5.3 初始加载工步对 TRIP 钢冲压成形性能影响及变形控制第106-114页
        5.3.1 初始加载工步对成形性能的影响规律及变形控制第106-110页
        5.3.2 初始加载工步对成形尺寸精度的影响及变形控制第110-114页
    5.4 本章小结第114-116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116-121页
    6.1 主要研究工作和结论第116-118页
    6.2 主要创新点第118-119页
    6.3 研究展望第119-121页
参考文献第121-126页
致谢第126-127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127页

论文共12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有机肥施用对红壤氮素循环微生物相关基因多样性的影响
下一篇:拟南芥中EIN3EIL1通过抑制SA信号途径负调控植物的先天免疫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