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7页 |
1.1 智能交通系统概述 | 第8-9页 |
1.2 智能交通系统的组成 | 第9-11页 |
1.3 智能交通系统的发展趋势 | 第11-14页 |
1.3.1 国外发展趋势 | 第11-12页 |
1.3.2 国内发展趋势 | 第12-14页 |
1.4 论文的主要工作与创新点 | 第14-15页 |
1.5 论文的章节安排 | 第15-17页 |
第二章 基于PCNN 的车牌字符识别算法 | 第17-45页 |
2.1 车牌识别技术概述 | 第17-20页 |
2.1.1 车牌识别技术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7-18页 |
2.1.2 车辆牌照识别系统应用现状 | 第18页 |
2.1.3 车牌识别系统工作流程 | 第18页 |
2.1.4 车牌字符识别技术原理 | 第18-20页 |
2.1.5 车牌字符识别的特点 | 第20页 |
2.2 脉冲耦合神经网络(PCNN)概述 | 第20-25页 |
2.2.1 脉冲耦合神经元的数学模型 | 第20-23页 |
2.2.2 PCNN 与传统神经网络的区别 | 第23-24页 |
2.2.3 PCNN 的应用和研究现状 | 第24-25页 |
2.2.4 用于图像处理的PCNN 模型 | 第25页 |
2.3 基于PCNN 的车牌字符特征表示 | 第25-33页 |
2.3.1 简化的PCN 模型 | 第25-27页 |
2.3.2 基于PCNN 的图像特征描述 | 第27-28页 |
2.3.3 利用简化PCNN 提取车牌字符特征 | 第28-33页 |
2.3.3.1 字符图像的粗网格特征提取 | 第28-29页 |
2.3.3.2 字符特征提取 | 第29-33页 |
2.4 基于PCNN 的车牌字符识别算法 | 第33-44页 |
2.4.1 算法原理 | 第33-34页 |
2.4.2 算法流程 | 第34-38页 |
2.4.3 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38-44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第三章 基于相位信息的边缘投影车体定位算法 | 第45-69页 |
3.1 车体定位技术概述 | 第45-46页 |
3.1.1 车体定位技术的研究现状 | 第45-46页 |
3.1.2 车体定位中的运动检测 | 第46页 |
3.2 基于相位信息的图像边缘检测 | 第46-51页 |
3.2.1 图像边缘检测算法概述 | 第46-47页 |
3.2.2 利用相位一致性检测图像边缘 | 第47-51页 |
3.2.2.1 相位一致性的计算方法 | 第47-48页 |
3.2.2.2 log Gabor 小波原理 | 第48-49页 |
3.2.2.3 利用log Gabor 小波计算相位一致性 | 第49-51页 |
3.3 基于相位一致性的边缘投影车体定位算法 | 第51-64页 |
3.3.1 算法原理 | 第51页 |
3.3.2 算法流程 | 第51-64页 |
3.3.2.1 车辆图像的预处理 | 第51-52页 |
3.3.2.2 利用相位一致性进行边缘检测 | 第52页 |
3.3.2.3 利用投影法确定备选车体区域 | 第52-58页 |
3.3.2.4 车体区域判别 | 第58-64页 |
3.4 实验结果 | 第64-68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第四章 改进型检测线式视频车辆检测算法 | 第69-83页 |
4.1 交通信息视频检测技术概述 | 第69-70页 |
4.2 视频车辆检测技术的研究概况 | 第70页 |
4.3 检测线式视频车辆检测算法 | 第70-75页 |
4.3.1 算法原理 | 第70-71页 |
4.3.2 初始背景建立和更新 | 第71-72页 |
4.3.3 初始阈值建立和更新 | 第72-73页 |
4.3.4 存在检测 | 第73-74页 |
4.3.5 算法的缺点 | 第74-75页 |
4.4 改进型检测线式视频车辆检测算法 | 第75-80页 |
4.4.1 移动阴影去除问题的研究概况 | 第75-76页 |
4.4.2 算法原理 | 第76-80页 |
4.4.2.1 算法的改进点 | 第76页 |
4.4.2.2 算法流程 | 第76-80页 |
4.5 实验结果 | 第80-82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82-83页 |
第五章 双核嵌入式视频交通检测系统设计 | 第83-103页 |
5.1 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 第83-87页 |
5.1.1 系统结构 | 第83-84页 |
5.1.2 ARM 系统单元 | 第84-85页 |
5.1.3 DSP 系统单元 | 第85-86页 |
5.1.4 ARM 与DSP 系统单元间的通信 | 第86-87页 |
5.2 ARM 与DSP 通信接口的硬件设计 | 第87-89页 |
5.2.1 硬件连接方法 | 第87-88页 |
5.2.2 相关寄存器设置 | 第88-89页 |
5.3 软件系统设计 | 第89-101页 |
5.3.1 交叉开发环境的建立 | 第89页 |
5.3.2 ARM-Linux 操作系统的移植 | 第89-92页 |
5.3.2.1 vivi Bootloader 的编译 | 第90页 |
5.3.2.2 内核的编译 | 第90页 |
5.3.2.3 根文件系统的建立 | 第90-91页 |
5.3.2.4 系统移植方法 | 第91-92页 |
5.3.3 驱动程序的设计 | 第92-93页 |
5.3.3.1 HPI 接口设备数据结构的定义 | 第92页 |
5.3.3.2 HPI 接口操作函数的实现 | 第92-93页 |
5.3.3.3 驱动模块的注册和卸载 | 第93页 |
5.3.3.4 测试程序的编写 | 第93页 |
5.3.4 应用程序的设计 | 第93-101页 |
5.3.4.1 Qt/Embedded 开发环境的建立 | 第94-95页 |
5.3.4.2 Qt/Embedded 对象间的通讯机制 | 第95页 |
5.3.4.3 Qt/Embedded 的Socket 相关类 | 第95-97页 |
5.3.4.4 Qt/Embedded 应用程序的开发 | 第97-99页 |
5.3.4.5 Socket 通信程序的编写 | 第99-101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01-103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03-106页 |
6.1 本文工作的总结 | 第103-104页 |
6.2 本文工作的展望 | 第104-106页 |
参考文献 | 第106-113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113-114页 |
附录 | 第114-129页 |
致谢 | 第12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