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废水的处理与利用论文

污泥改性及其在填埋场中的稳定化过程研究

摘要第6-9页
Abstract第9-11页
第1章 引言第18-23页
    1.1 课题背景第18-19页
    1.2 课题来源第19-20页
    1.3 研究内容和实验方案第20-21页
    1.4 创新点第21-22页
    1.5 主要技术路线第22-23页
第2章 污泥填埋处置技术应用现状及研究进展第23-36页
    2.1 我国污泥的处理与处置现状第23-24页
    2.2 国内外污泥填埋技术研究现状第24-34页
        2.2.1 污泥填埋方法第24-26页
        2.2.2 卫生填埋工艺第26-27页
        2.2.3 污泥填埋作业存在的问题第27页
        2.2.4 污泥填埋相关特性的研究进展第27-31页
        2.2.5 污泥填埋的土力学稳定性与添加改性剂的研究第31-33页
        2.2.6 污泥填埋的环境影响控制第33-34页
    2.3 污泥在填埋场中的稳定化过程研究进展第34-36页
第3章 污水厂脱水污泥的土工性质研究第36-57页
    3.1 污泥的物理性质研究第36-38页
        3.1.1 实验对象第36页
        3.1.2 实验方法第36-37页
        3.1.3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37-38页
    3.2 污泥的力学性质研究第38-51页
        3.2.1 渗透性能第38-39页
            3.2.1.1 实验方法第38-39页
            3.2.1.2 结果讨论第39页
        3.2.2 无侧限抗压强度第39-41页
            3.2.2.1 实验方法第39-41页
            3.2.2.2 结果讨论第41页
        3.2.3 直接剪切强度第41-45页
            3.2.3.1 实验方法第41页
            3.2.3.2 结果讨论第41-45页
        3.2.4 十字板剪切强度第45-46页
            3.2.4.1 实验方法第45-46页
            3.2.4.2 结果讨论第46页
        3.2.5 压缩固结性质第46-51页
            3.2.5.1 实验方法第46-47页
            3.2.5.2 结果讨论第47-51页
    3.3 污泥的持水性第51-54页
        3.3.1 污泥水分的蒸发与散失第51-53页
        3.3.2 污泥浸泡后的持水率第53-54页
    3.4 污泥的臭度第54-55页
        3.4.1 实验方法第54页
        3.4.2 结果讨论第54-55页
    3.5 本章小结第55-57页
第4章 不同改性剂改善污泥土工性质的比较研究第57-87页
    4.1 改性污泥填埋应满足的要求第57页
    4.2 污泥改性剂的选择第57-58页
    4.3 四种改性剂的基本性质第58-61页
        4.3.1 实验材料第58页
        4.3.2 实验方法第58页
        4.3.3 结果分析第58-61页
            4.3.3.1 基本物理性质第58-59页
            4.3.3.2 颗粒分析第59-60页
            4.3.3.3 液塑限第60页
            4.3.3.4 渗透系数第60页
            4.3.3.5 抗压抗剪强度第60-61页
            4.3.3.6 持水性能第61页
    4.4 改性剂改善污泥工程性质的研究第61-84页
        4.4.1 对污泥含水率的降低状况第61-62页
        4.4.2 对污泥持水性的降低状况第62-63页
        4.4.3 对污泥抗压强度的改善第63-65页
        4.4.4 对污泥抗剪强度的改善第65-73页
        4.4.5 对污泥渗透性能的改善第73-75页
        4.4.6 对污泥密实度的改善第75-78页
        4.4.7 对污泥压缩性的改善第78-81页
        4.4.8 对污泥臭度的改善第81-84页
            4.4.8.1 实验方法第81页
            4.4.8.2 结果讨论第81-84页
    4.5 本章小结第84-87页
第5章 不同性质污泥在填埋场中的稳定化进程研究第87-106页
    5.1 实验装置与材料第87-88页
    5.2 测试项目与方法第88-89页
    5.3 不同性质污泥的固相指标随时间的变化第89-97页
        5.3.1 VM随时间的变化第89页
        5.3.2 有机质随时间的变化第89-90页
        5.3.3 BDM随时间的变化第90-91页
        5.3.4 脂肪随时间的变化第91-92页
        5.3.5 蛋白质随时间的变化第92页
        5.3.6 TOC和TN随时间的变化第92-94页
        5.3.7 含水率随时间的变化第94-95页
        5.3.8 污泥固体的降解过程分析第95-97页
    5.4 不同性质污泥渗滤液水质与水量指标随时间的变化第97-105页
        5.4.1 渗滤液产量随时间的变化第97页
        5.4.2 渗滤液COD和TOC随时间的变化第97-99页
        5.4.3 渗滤液BOD_5和BOD_5/COD随时间的变化第99-100页
        5.4.4 渗滤液NH_3-N随时间的变化第100-101页
        5.4.5 渗滤液VFA随时间的变化第101-102页
        5.4.6 渗滤液pH随时间的变化第102-104页
        5.4.7 渗滤液TP随时间的变化第104-105页
    5.5 本章小结第105-106页
第6章 改性剂对污泥填埋稳定化过程的影响研究第106-139页
    6.1 实验装置第106页
    6.2 测试项目与方法第106-108页
    6.3 不同温度下改性污泥的稳定化过程第108-119页
        6.3.1 污泥有机质随时间的变化第108-109页
        6.3.2 渗滤液pH随时间的变化第109-111页
        6.3.3 渗滤液COD随时间的变化第111-112页
        6.3.4 渗滤液TOC随时间的变化第112-113页
        6.3.5 渗滤液氨氮随时间的变化第113-114页
        6.3.6 渗滤液VFA随时间的变化第114-115页
        6.3.7 渗滤液总磷随时间的变化第115-116页
        6.3.8 改性污泥的产气状况第116-119页
    6.4 污泥及改性污泥产气影响因素研究第119-137页
        6.4.1 实验装置第119-120页
        6.4.2 分析指标与方法第120页
        6.4.3 35℃时污泥的产气实验第120-134页
            6.4.3.1 不同填埋方式对污泥产气的影响第120-123页
            6.4.3.2 粉煤灰对填埋污泥产气的影响第123-124页
            6.4.3.3 泥土对填埋污泥产气的影响第124-126页
            6.4.3.4 建筑垃圾对填埋污泥产气的影响第126-128页
            6.4.3.5 矿化垃圾对填埋污泥产气的影响第128-130页
            6.4.3.6 10:5比例时不同改性剂对污泥产气影响的对比第130-132页
            6.4.3.7 10:10比例时不同改性剂对污泥产气影响的对比第132-134页
        6.4.4 25℃时矿化垃圾对填埋污泥产气的影响第134-136页
        6.4.5 环境温度下矿化垃圾+曲阳污泥的产气状况第136-137页
    6.5 本章小结第137-139页
第7章 中试和小试模拟填埋场中污泥稳定化进程对比研究第139-149页
    7.1 实验装置与材料第139-141页
    7.2 小试和中试污泥固相指标的变化第141-145页
        7.2.1 VM随时间的变化第141页
        7.2.2 有机质随时间的变化第141-142页
        7.2.3 BDM随时间的变化第142-143页
        7.2.4 脂肪随时间的变化第143页
        7.2.5 蛋白质随时间的变化第143-144页
        7.2.6 TOC随时间的变化第144页
        7.2.7 全氮随时间的变化第144-145页
        7.2.8 含水率随时间的变化第145页
    7.3 中试和小试污泥渗滤液水质指标的变化第145-148页
        7.3.1 pH的变化第145-146页
        7.3.2 VFA的变化第146页
        7.3.3 COD和TOC的变化第146-147页
        7.3.4 NH_3-和TN的变化第147-148页
    7.4 本章小结第148-149页
第8章 污泥在填埋场中的腐殖化过程研究第149-165页
    8.1 实验材料与方法第149-151页
        8.1.1 污泥样品的制备第149页
        8.1.2 HA和FA的提取与分离第149-150页
        8.1.3 HA和FA含量的测定第150页
        8.1.4 HA和FA的分子量和分子量分布测定第150-151页
    8.2 四类污泥腐殖质含量随时间的变化第151-153页
    8.3 四类污泥腐殖化率随时间的变化第153-154页
    8.4 四类污泥腐殖化指数随时间的变化第154-156页
    8.5 分子量及分子量分布变化规律研究第156-163页
        8.5.1 四种污泥所含HA的分子量及其分布变化规律第156-160页
        8.5.2 四种污泥所含FA的分子量及其分布变化规律第160-163页
    8.6 本章小结第163-165页
第9章 填埋场污泥稳定化过程中生物毒性研究第165-171页
    9.1 实验方法第165页
    9.2 实验结果讨论第165-170页
    9.3 本章小结第170-171页
第10章 污泥填埋场的沉降规律研究第171-186页
    10.1 污泥填埋场沉降机理第171-172页
        10.1.1 主压缩沉降第171页
        10.1.2 次压缩沉降第171-172页
        10.1.3 有机物降解沉降第172页
    10.2 污泥填埋场沉降理论推导模型第172-175页
        10.2.1 基本假定第172-173页
        10.2.2 沉降模型第173-174页
        10.2.3 参数α、ζ及孔隙比e的确定第174-175页
    10.3 降解沉降经验方程第175页
    10.4 土力学固结理论的沉降经验方程第175-176页
    10.5 污泥表面沉降实验研究第176-185页
        10.5.1 实验方法第176-177页
        10.5.2 实验结果分析第177-185页
            10.5.2.1 总沉降量的变化规律及预测第177-181页
            10.5.2.2 污泥降解引起的沉降量计算与分析第181-185页
    10.6 本章小结第185-186页
第11章 污泥稳定化评价和预测研究第186-204页
    11.1 污泥稳定化的定义和目的第186页
    11.2 稳定化指标的选择第186-193页
        11.2.1 填埋气的组成和产量第187页
        11.2.2 渗滤液的水质和水量第187-190页
        11.2.3 污泥固相降解性质指标第190-192页
        11.2.4 表面沉降量的变化第192-193页
    11.3 污泥填埋稳定化指标体系第193页
    11.4 评价标准的确定第193-194页
    11.5 污泥稳定化时间预测第194-203页
        11.5.1 渗滤液COD的变化规律与预测第195-198页
        11.5.2 渗滤液氨氮浓度变化规律及稳定化预测第198-200页
        11.5.3 以有机质来预测污泥的稳定化时间第200-202页
        11.5.4 以BDM来预测污泥的稳定化时间第202页
        11.5.5 以发芽指数来预测污泥的稳定化时间第202页
        11.5.6 表面沉降第202-203页
    11.6 本章小结第203-204页
第12章 结论与建议第204-207页
    12.1 主要结论第204-206页
    12.2 建议第206-207页
致谢第207-208页
参考文献第208-214页
个人简历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第214-215页

论文共21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旋转电弧传感移动焊接机器人机构设计与仿真
下一篇:智能交通系统中的信息处理关键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