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9-18页 |
1.1 海南岛蜥蜴类动物生物地理学研究进展 | 第9-12页 |
1.2 蜡皮蜥属概述 | 第12-13页 |
1.3 蜡皮蜥属研究进展 | 第13-14页 |
1.4 蜡皮蜥的保护现状和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1.5 偏性扩散研究概述 | 第15-18页 |
第二章 蜡皮蜥微卫星位点筛选及其位点检测 | 第18-35页 |
2.1 引言 | 第18-19页 |
2.2 材料与方法 | 第19-28页 |
2.2.1 实验材料 | 第19页 |
2.2.2 实验试剂与仪器 | 第19-20页 |
2.2.2.1 提取基因组DNA所需试剂 | 第19-20页 |
2.2.2.2 筛选微卫星位点所需试剂 | 第20页 |
2.2.2.3 PCR扩增所需试剂 | 第20页 |
2.2.2.4 实验所需仪器 | 第20页 |
2.2.3 实验方法与操作 | 第20-28页 |
2.2.3.1 基因组DNA提取 | 第20-21页 |
2.2.3.2 基因组DNA消化与酶切连接反应 | 第21-22页 |
2.2.3.3 磁珠富集法捕获微卫星序列 | 第22-23页 |
2.2.3.4 恢复微卫星双链结构 | 第23-24页 |
2.2.3.5 质粒链接 | 第24-25页 |
2.2.3.6 克隆及测序 | 第25-26页 |
2.2.3.7 引物设计 | 第26页 |
2.2.3.8 微卫星位点多态性初步筛选 | 第26-27页 |
2.2.3.9 基因分型与多态性信息获得 | 第27-28页 |
2.3 数据分析 | 第28页 |
2.4 实验结果 | 第28-31页 |
2.4.1 微卫星引物筛选结果 | 第28-30页 |
2.4.2 特异性扩增与多态性初步筛选结果 | 第30-31页 |
2.4.3 微卫星位点多态性信息 | 第31页 |
2.5 讨论 | 第31-35页 |
第三章 基于线粒体和微卫星标记探讨蜡皮蜥遗传结构和种群扩散 | 第35-64页 |
3.1 引言 | 第35-36页 |
3.2 材料与方法 | 第36-40页 |
3.2.1 实验材料 | 第36页 |
3.2.2 试剂与仪器 | 第36页 |
3.2.3 实验方法 | 第36-40页 |
3.2.3.1 基因组DNA提取 | 第36-39页 |
3.2.3.2 线粒体目的片段扩增和测序 | 第39页 |
3.2.3.3 微卫星DNA扩增与基因分型 | 第39-40页 |
3.3 数据分析 | 第40-44页 |
3.3.1 线粒体数据分析 | 第40-42页 |
3.3.1.1 序列变异分析 | 第40-41页 |
3.3.1.2 遗传多样性分析 | 第41页 |
3.3.1.3 种群遗传结构分析 | 第41-42页 |
3.3.1.4 主要分支的分歧时间估计 | 第42页 |
3.3.1.5 种群动态分析 | 第42页 |
3.3.1.6 基因流估计 | 第42页 |
3.3.2 微卫星数据分析 | 第42-44页 |
3.3.2.1 种群遗传多样性 | 第42-43页 |
3.3.2.2 种群遗传结构 | 第43页 |
3.3.2.3 基因流估计 | 第43页 |
3.3.2.4 性别偏倚扩散 | 第43-44页 |
3.4 实验结果 | 第44-59页 |
3.4.1 线粒体遗传变异 | 第44页 |
3.4.2 种群遗传多样性 | 第44-45页 |
3.4.3 种群遗传结构 | 第45-55页 |
3.4.4 种群分歧时间估计和种群动态分析 | 第55页 |
3.4.5 历史基因流估计 | 第55-58页 |
3.4.6 性别偏倚扩散 | 第58-59页 |
3.5 讨论 | 第59-64页 |
3.5.1 种群遗传多样性 | 第59页 |
3.5.2 种群遗传结构 | 第59-61页 |
3.5.3 种群历史 | 第61-62页 |
3.5.4 种群基因流与偏性扩散 | 第62-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79页 |
致谢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