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7页 |
1.1 研究背景及选题意义 | 第12-15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24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4-27页 |
第二章 常规焊接接头金相组织与疲劳扩展性能分析 | 第27-50页 |
2.1 引言 | 第27-28页 |
2.2 断裂机理 | 第28-33页 |
2.2.1 裂纹扩展方式 | 第28页 |
2.2.2 裂纹尖端应力场分析 | 第28-30页 |
2.2.3 断裂韧性的影响因素 | 第30-31页 |
2.2.4 金属疲劳失效过程 | 第31-33页 |
2.3 材料及试验方法 | 第33-38页 |
2.3.1 材料及试样 | 第33-36页 |
2.3.2 金相组织分析 | 第36-37页 |
2.3.3 焊接接头维氏硬度分布曲线测试 | 第37页 |
2.3.4 疲劳裂纹扩展试验 | 第37-38页 |
2.3.5 试样疲劳断口分析 | 第38页 |
2.4 焊接接头金相组织分析 | 第38-41页 |
2.5 焊接接头维氏硬度分布曲线 | 第41-43页 |
2.6 接头试样疲劳裂纹扩展性能 | 第43-49页 |
2.6.1 母材和焊接接头试样的 Paris 曲线 | 第43-44页 |
2.6.2 母材及焊接接头试样的疲劳裂纹扩展速率 | 第44-45页 |
2.6.3 疲劳断口分析 | 第45-49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第三章 具有双金属焊缝的新型焊接接头疲劳性能改善研究 | 第50-75页 |
3.1 引言 | 第50页 |
3.2 材料及试验方法 | 第50-52页 |
3.2.1 材料及试样 | 第50-52页 |
3.2.2 焊接接头试样试验研究 | 第52页 |
3.3 接头试样金相组织分析 | 第52-58页 |
3.4 接头维氏硬度分布曲线 | 第58-61页 |
3.5 新型焊接接头的疲劳裂纹扩展性能 | 第61-67页 |
3.5.1 疲劳裂纹扩展曲线 | 第61-66页 |
3.5.2 焊接接头疲劳裂纹扩展速率模型 | 第66-67页 |
3.6 接头试样疲劳断口分析 | 第67-73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73-75页 |
第四章 超载寿命改善机理及塑性变形分析 | 第75-100页 |
4.1 引言 | 第75-76页 |
4.2 超载后裂纹扩展“推迟延缓”效应 | 第76-82页 |
4.3 试样与试验方法 | 第82-84页 |
4.3.1 试验试样 | 第82-83页 |
4.3.2 疲劳实验及超载塑性变形测量 | 第83-84页 |
4.3.3 疲劳断口分析 | 第84页 |
4.4 超载塑性变形及疲劳裂纹扩展曲线 | 第84-91页 |
4.4.1 塑性变形分布及对疲劳性能的影响规律 | 第84-89页 |
4.4.2 缓冲层对超载塑性变形及疲劳性能的影响 | 第89-91页 |
4.5 疲劳断口分析 | 第91-95页 |
4.6 试验结果分析 | 第95-98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98-100页 |
第五章 残余应力变形及应力分布研究 | 第100-122页 |
5.1 引言 | 第100页 |
5.2 研究思路及试验验证 | 第100-105页 |
5.2.1 残余应力变形测量及残余应力估算 | 第100-103页 |
5.2.2 残余应力测试 | 第103-104页 |
5.2.3 硬度测试及疲劳裂纹扩展试验 | 第104-105页 |
5.3 残余应力变形及应力计算 | 第105-109页 |
5.4 残余应力及硬度分布曲线 | 第109-114页 |
5.5 疲劳裂纹扩展及疲劳断口分析 | 第114-120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120-122页 |
第六章 焊接接头试样疲劳裂纹扩展速率模型 | 第122-139页 |
6.1 引言 | 第122-123页 |
6.2 疲劳裂纹扩展速率模型 | 第123-136页 |
6.2.1 常幅载荷下的疲劳裂纹扩展速率模型 | 第123-129页 |
6.2.2 考虑应力幅影响的疲劳裂纹扩展速率模型 | 第129-136页 |
6.3 缓冲层厚度选择建议 | 第136-137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137-139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39-142页 |
7.1 结论 | 第139-141页 |
7.2 研究展望 | 第141-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142-155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155-157页 |
致谢 | 第1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