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绪论 | 第10-17页 |
| (一)选题来源、背景和意义 | 第10-11页 |
| 1.选题来源 | 第10页 |
| 2.选题背景 | 第10-11页 |
| 3.选题意义 | 第11页 |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 1.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 2.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 (三)研究内容和创新之处 | 第15-16页 |
| 1.研究内容 | 第15页 |
| 2.创新之处 | 第15-16页 |
| (四)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 1.研究思路 | 第16页 |
| 2.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 一、第三方支付的法律界定 | 第17-24页 |
| (一)第三方支付基本理论 | 第17-20页 |
| 1.第三方支付的法律内涵 | 第17页 |
| 2.第三方支付的特征 | 第17-18页 |
| 3.第三方支付交易模式分析 | 第18-20页 |
| (二)第三方支付机构法律属性 | 第20-21页 |
| 1.金融机构说 | 第20页 |
| 2.非金融机构说 | 第20-21页 |
| 3.准金融机构说 | 第21页 |
| (三)第三方支付法律关系 | 第21-24页 |
| 1.第三方支付法律关系主体 | 第21-22页 |
| 2.第三方支付法律关系内容 | 第22-23页 |
| 3.第三方支付法律关系客体 | 第23-24页 |
| 二、我国第三方支付法律规制现状 | 第24-35页 |
| (一)我国第三方支付立法现状分析 | 第24-26页 |
| 1.专门立法前对第三方支付进行规制的相关法律、法规分析 | 第24页 |
| 2.全面监管时代的第三方支付立法解析 | 第24-26页 |
| (二)我国第三方支付中存在的法律问题 | 第26-35页 |
| 1.第三方支付法律监管机制不完善 | 第26-28页 |
| 2.第三方支付消费者权益保护制度缺失 | 第28-30页 |
| 3.第三方支付沉淀资金权属问题 | 第30-31页 |
| 4.第三方支付金融犯罪问题 | 第31-33页 |
| 5.第三方支付主体法律责任不明确 | 第33-35页 |
| 三、国外第三方支付法律规制及启示 | 第35-41页 |
| (一)美国第三方支付法律规制 | 第35-37页 |
| 1.监管机制 | 第35-36页 |
| 2.消费者权益保护制度 | 第36页 |
| 3.资金安全监控机制 | 第36页 |
| 4.金融犯罪监管 | 第36-37页 |
| (二)欧盟第三方支付法律规制 | 第37-39页 |
| 1.监管机制 | 第37-38页 |
| 2.消费者权益保护制度 | 第38页 |
| 3.资金安全监控机制 | 第38页 |
| 4.金融犯罪监管 | 第38-39页 |
| (三)国外第三方支付法律制度对我国的启示 | 第39-41页 |
| 1.法律定位、管理思路不同 | 第39页 |
| 2.监管机构、模式不同 | 第39-40页 |
| 3.沉淀资金监管不同 | 第40-41页 |
| 四、完善我国第三方支付法律制度的建议 | 第41-48页 |
| (一)加强立法,完善第三方支付监管机制 | 第41-43页 |
| 1.明确第三方支付机构的合法地位 | 第41页 |
| 2.完善第三方支付监管机构 | 第41-42页 |
| 3.完善第三方支付市场准入制度及退出机制 | 第42-43页 |
| (二)加强第三方支付消费者权益保护 | 第43页 |
| 1.加强消费者隐私权保护 | 第43页 |
| 2.加强消费者知情权保护 | 第43页 |
| (三)完善第三方支付沉淀资金及孳息归属制度 | 第43-45页 |
| 1.加强立法,明确沉淀资金归属 | 第44页 |
| 2.明确沉淀资金孳息归属 | 第44-45页 |
| (四)完善第三方支付金融犯罪监管制度 | 第45-46页 |
| 1.加强第三方支付信用卡套现监管 | 第45页 |
| 2.加强第三方支付反洗钱监管 | 第45-46页 |
| 3.严惩第三方支付金融诈骗 | 第46页 |
| (五)明确第三方支付法律责任 | 第46-48页 |
| 1.明确归责原则 | 第46-47页 |
| 2.明确用户的法律责任 | 第47页 |
| 3.明确第三方支付机构法律责任 | 第47-48页 |
| 结语 | 第48-49页 |
| 参考文献 | 第49-51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51-52页 |
| 致谢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