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55页 |
1.1 引言 | 第13-14页 |
1.2 致动材料研究进展 | 第14-16页 |
1.3 致动材料的分类及机理 | 第16-36页 |
1.3.1 压电致动材料 | 第17-18页 |
1.3.2 电活性聚合物 | 第18-27页 |
1.3.2.1 离子型电活性聚合物 | 第19-23页 |
1.3.2.2 电子型电活性聚合物 | 第23-27页 |
1.3.3 形状记忆高分子 | 第27-29页 |
1.3.4 碳纳米材料 | 第29-36页 |
1.3.4.1 碳纳米管 | 第30-34页 |
1.3.4.2 石墨烯 | 第34-36页 |
1.4 不同维度致动材料及致动方式 | 第36-47页 |
1.4.1 薄膜结构致动材料及其致动方式 | 第37-39页 |
1.4.2 纤维结构致动材料及其致动方式 | 第39-45页 |
1.4.3 微纳米致动材料 | 第45-47页 |
1.5 致动材料常用术语和性能指标 | 第47页 |
1.5.1 响应速度及致动频率 | 第47页 |
1.5.2 致动行程及精度 | 第47页 |
1.5.3 致动输出力 | 第47页 |
1.5.4 循环稳定性 | 第47页 |
1.5.5 能量密度 | 第47页 |
1.6 课题的提出和主要研究内容 | 第47-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5页 |
第2章 一维梯度结构设计的石墨烯致动薄膜 | 第55-75页 |
2.1 引言 | 第55-56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56-59页 |
2.2.1 实验原料 | 第56页 |
2.2.2 一维梯度结构设计的石墨烯薄膜制备 | 第56-58页 |
2.2.2.1 氧化石墨烯的制备 | 第56-57页 |
2.2.2.2 石墨烯薄膜制备 | 第57-58页 |
2.2.3 样品表征和性能测试 | 第58-59页 |
2.3 结果讨论 | 第59-72页 |
2.3.1 氧化石墨烯的本征表征 | 第59-60页 |
2.3.2 静电吸附驱动自组装机理分析 | 第60-62页 |
2.3.3 石墨烯薄膜一维梯度结构分析 | 第62-63页 |
2.3.4 一维梯度结构设计的石墨烯薄膜表面及本征属性分析 | 第63-68页 |
2.3.5 薄膜的光/水蒸气驱动致动机理分析 | 第68-71页 |
2.3.6 石墨烯致动薄膜的应用探索 | 第71-72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72-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5页 |
第3章 双向梯度结构设计的石墨烯致动薄膜 | 第75-99页 |
3.1 引言 | 第75-76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76-79页 |
3.2.1 实验原料 | 第76页 |
3.2.2 双向梯度结构设计的石墨烯致动薄膜的制备 | 第76-79页 |
3.2.2.1 聚多巴胺负载氧化石墨烯的制备 | 第76-77页 |
3.2.2.2 石墨烯致动薄膜的制备 | 第77-79页 |
3.2.3 样品表征和性能测试 | 第79页 |
3.3 结果讨论 | 第79-97页 |
3.3.1 聚多巴胺负载的氧化石墨烯物性表证 | 第79-81页 |
3.3.2 石墨烯薄膜双向梯度成分与结构分析 | 第81-83页 |
3.3.3 双向梯度结构石墨烯薄膜的力学性能分析 | 第83-84页 |
3.3.4 双向梯度结构设计的石墨烯薄膜致动行为及机理 | 第84-97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97-98页 |
参考文献 | 第98-99页 |
第4章 基于多级石墨烯褶皱结构透明导电致动薄膜 | 第99-118页 |
4.1 引言 | 第99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99-102页 |
4.2.1 实验原料 | 第99-100页 |
4.2.2 多级石墨烯褶皱结构透明导电致动薄膜的制备 | 第100-102页 |
4.2.2.1 氨基化还原氧化石墨烯的制备 | 第100-101页 |
4.2.2.2 透明导电致动薄膜制备 | 第101-102页 |
4.2.3 样品表征及性能测试 | 第102页 |
4.3 结果讨论 | 第102-115页 |
4.3.1 氨基化还原氧化石墨烯的结构形貌分析 | 第102-105页 |
4.3.2 多级石墨烯褶皱结构分析 | 第105-107页 |
4.3.3 多级石墨烯褶皱结构透明导电致动薄膜电学性能表征 | 第107-109页 |
4.3.4 多级石墨烯褶皱结构透明导电致动薄膜导电机理分析 | 第109-111页 |
4.3.5 多级石墨烯褶皱结构透明薄膜电致动性能分析 | 第111-115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115页 |
参考文献 | 第115-118页 |
第5章 基于纳米分子通道的气体驱动致动薄膜 | 第118-141页 |
5.1 引言 | 第118-119页 |
5.2 实验部分 | 第119-121页 |
5.2.1 实验原料 | 第119页 |
5.2.2 气体致动薄膜的制备 | 第119-120页 |
5.2.2.1 单层结构气体致动薄膜 | 第119页 |
5.2.2.2 双层结构气体致动薄膜 | 第119-120页 |
5.2.2.3 致动变色双响应薄膜的制备 | 第120页 |
5.2.3 样品表征和性能测试 | 第120-121页 |
5.3 结果讨论 | 第121-139页 |
5.3.1 PFSA分子结构气体响应性分析 | 第121-124页 |
5.3.3 基于PFSA分子的单层结构气体致动薄膜的性能分析 | 第124-133页 |
5.3.3 基于PFSA分子的双层结构气体致动薄膜的性能分析 | 第133-137页 |
5.3.4 致动变色双响应薄膜 | 第137-139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39页 |
参考文献 | 第139-141页 |
第6章 全文结论 | 第141-143页 |
6.1 结论 | 第141-142页 |
6.2 展望 | 第142-143页 |
攻博期间撰写的论文专利以及参加学术会议 | 第143-145页 |
致谢 | 第1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