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6-7页 |
目录 | 第7-11页 |
摘要 | 第11-14页 |
Abstract | 第14-16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7-32页 |
1 稻田及周围水环境中农药污染研究现状 | 第17-21页 |
1.1 土壤 | 第17-18页 |
1.2 水体 | 第18-19页 |
1.3 沉积物 | 第19-21页 |
2 环境中农药残留对微生物的生态毒理效应 | 第21-24页 |
2.1 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 第21-22页 |
2.2 对微生物数量和种群结构的影响 | 第22-23页 |
2.3 对微生物功能多样性的影响 | 第23-24页 |
2.4 对微生物遗传多样性的影响 | 第24页 |
3 环境微生物多样性研究方法 | 第24-30页 |
3.1 传统培养分离法 | 第25页 |
3.2 Biolog生态板法 | 第25-26页 |
3.3 磷脂脂肪酸(PLFA)法 | 第26-28页 |
3.4 分子生物学方法 | 第28-30页 |
4 论文研究目的、内容及意义 | 第30-32页 |
4.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30-31页 |
4.2 研究内容 | 第31-32页 |
第二章 试验区稻田及其周边水环境中农药残留分布特征 | 第32-50页 |
1 引言 | 第32-34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34-38页 |
2.1 药剂与试剂 | 第34-35页 |
2.2 主要仪器设备 | 第35页 |
2.3 采样点布设与样品采集 | 第35页 |
2.4 色谱条件 | 第35-37页 |
2.5 样品前处理 | 第37-38页 |
2.6 统计分析 | 第38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8-46页 |
3.1 15种农药添加回收率 | 第38-40页 |
3.2 稻田土壤中农药残留分布 | 第40-43页 |
3.3 稻田周围水体中农药残留分布 | 第43-44页 |
3.4 水体沉积物中农药残留分布 | 第44-46页 |
4 讨论与小结 | 第46-50页 |
4.1 讨论 | 第46-49页 |
4.2 小结 | 第49-50页 |
第三章 稻田典型农药对土壤和水体沉积物中酶活性的影响 | 第50-69页 |
1 引言 | 第50-51页 |
2 材料和方法 | 第51-55页 |
2.1 药剂与主要仪器设备 | 第51页 |
2.2 供试土壤、沉积物 | 第51-52页 |
2.3 土壤处理和培养实验 | 第52-53页 |
2.4 农药残留检测 | 第53页 |
2.5 酶活性测定 | 第53-54页 |
2.6 统计分析 | 第54-55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55-65页 |
3.1 四种农药在土壤和沉积物中的降解动态 | 第55-58页 |
3.2 四种农药对脱氢酶活性的影响 | 第58-60页 |
3.3 四种农药对脲酶活性的影响 | 第60-62页 |
3.4 四种农药对蔗糖酶活性的影响 | 第62-65页 |
4 讨论和小结 | 第65-69页 |
4.1 讨论 | 第65-68页 |
4.2 小结 | 第68-69页 |
第四章 稻田典型农药对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 第69-89页 |
1 引言 | 第69-70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70-71页 |
2.1 供试药剂 | 第70页 |
2.2 主要仪器及设备 | 第70页 |
2.3 实验设计 | 第70页 |
2.4 气相色谱检测方法 | 第70-71页 |
2.5 磷脂脂肪酸(PLFA)提取方法 | 第71页 |
2.6 统计分析 | 第71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71-80页 |
3.1 噻嗪酮对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 第71-74页 |
3.2 三唑酮对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 第74-76页 |
3.3 丙草胺对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 第76-78页 |
3.4 叶枯唑对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 第78-80页 |
4 讨论与小结 | 第80-89页 |
4.1 农药、培养时间及其交互作用对细菌、真菌生物量的影响 | 第80-84页 |
4.2 四种农药对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 第84-88页 |
4.3 小结 | 第88-89页 |
第五章 三唑酮、叶枯唑对稻田模拟生态系统中细菌遗传多样性的影响 | 第89-111页 |
1 引言 | 第89-90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90-92页 |
2.1 供试药剂与仪器设备 | 第90页 |
2.2 供试土壤、沉积物 | 第90页 |
2.3 稻田模拟生态系统培养实验 | 第90-91页 |
2.4 基因组DNA的提取 | 第91页 |
2.5 PCR扩增 | 第91页 |
2.6 PCR产物的混样和纯化 | 第91页 |
2.7 文库构建和测序 | 第91-92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92-107页 |
3.1 三挫酮、叶枯唾在稻田生态模拟系统中迁移和消解动态 | 第92-95页 |
3.2 三唑酮、叶枯唑单剂及混剂对土壤中细菌遗传多样性的影响 | 第95-98页 |
3.3 三唑酮、叶枯唑单剂及混剂对沉积物中细菌遗传多样性的影响 | 第98-102页 |
3.4 三唑酮、叶枯唑重复使用对细菌多样性的影响 | 第102-106页 |
3.5 稻田土壤与池塘沉积物中微生物同源性分析 | 第106-107页 |
4 讨论与小结 | 第107-111页 |
4.1 三挫酮、叶枯挫对稻田模拟系统中细菌遗传多样性的影响 | 第107-108页 |
4.2 三唑酮、叶枯哩对稻田模拟系统中优势菌种的影响 | 第108-110页 |
4.3 小结 | 第110-111页 |
第六章 全文总结 | 第111-115页 |
1 论文总结 | 第111-113页 |
2 论文创新点 | 第113-114页 |
3 不足与展望 | 第114-115页 |
参考文献 | 第115-125页 |
作者简历 | 第12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