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2页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2-13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2页 |
1.1.2 目的与意义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9页 |
1.2.1 植物叶片非光滑表面的研究进展 | 第13-14页 |
1.2.2 固体表面自由能的研究进展 | 第14-15页 |
1.2.3 药液在靶标叶片上滞留与吸附性的研究进展 | 第15页 |
1.2.4 药液在靶标叶片上润湿性的研究进展 | 第15-17页 |
1.2.5 液滴撞击植物叶片表面的研究进展 | 第17-19页 |
1.3 本文研究内容 | 第19-22页 |
1.3.1 主要内容 | 第19-20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20-21页 |
1.3.3 预期目标 | 第21-22页 |
第2章 典型靶标作物叶表面接触角模型及其润湿性研究 | 第22-38页 |
2.1 接触角模型 | 第22-23页 |
2.2 试验材料与设备 | 第23-25页 |
2.2.1 试验材料 | 第23页 |
2.2.2 试验设备 | 第23-25页 |
2.3 试验设计与方法 | 第25页 |
2.3.1 表观形貌的观察 | 第25页 |
2.3.2 叶表面水分接触角的测定 | 第25页 |
2.4 结果与分析 | 第25-36页 |
2.4.1 植物表面非光滑形态观察 | 第25-28页 |
2.4.2 植物非光滑表面疏水特性分析 | 第28页 |
2.4.3 靶标作物叶片表面模型的设计 | 第28-32页 |
2.4.4 表面结构参数对叶片表面润湿性的影响 | 第32-36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6-38页 |
第3章 农药液滴在靶标作物表面上的润湿性能的表征 | 第38-58页 |
3.1 试验材料与设备 | 第38-39页 |
3.1.1 试验材料 | 第38页 |
3.1.2 试验设备 | 第38-39页 |
3.2 试验设计与方法 | 第39-42页 |
3.2.1 接触角的测定 | 第39页 |
3.2.2 药液在叶片上的粘附张力与粘附功的计算 | 第39-40页 |
3.2.3 表面自由能及其分量 | 第40-41页 |
3.2.4 农药药液内表面活性剂的临界胶束浓度 | 第41-42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42-56页 |
3.3.1 探测液在叶片表面接触角的动态变化 | 第42-44页 |
3.3.2 探测液在叶片表面的吸收速率 | 第44-45页 |
3.3.3 植物叶片的表面自由能及其分量 | 第45-46页 |
3.3.4 农药药液的电导率值与临界胶束浓度 | 第46-49页 |
3.3.5 农药药液的表面张力与临界胶束浓度 | 第49-50页 |
3.3.6 不同浓度药液在植物叶表面上的接触角 | 第50-52页 |
3.3.7 接触角与粘附功、粘附张力 | 第52-53页 |
3.3.8 药液在靶标作物表面上的动态接触角分析 | 第53-56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6-58页 |
第4章 农药液滴在靶标作物叶片表面的持留量及影响因素分析 | 第58-72页 |
4.1 试验材料与设备 | 第58页 |
4.2 试验设计与方法 | 第58-59页 |
4.2.1 植物叶片吸附试验 | 第58-59页 |
4.2.2 药液在植物叶片表面的持留量 | 第59页 |
4.3 结果与分析 | 第59-71页 |
4.3.1 叶片吸水能力 | 第59-62页 |
4.3.2 持留量与药液浓度的关系 | 第62-63页 |
4.3.3 持留量与植物叶片表面形态的关系 | 第63-64页 |
4.3.4 持留量与粘附张力的关系 | 第64-67页 |
4.3.5 持留量与粘附功的关系 | 第67-71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71-72页 |
第5章 液滴撞击靶标作物叶表面的实验及仿真分析 | 第72-94页 |
5.1 液滴撞击叶片的实验研究 | 第72-75页 |
5.1.1 试验材料与设备 | 第72-73页 |
5.1.2 试验设计与方法 | 第73-75页 |
5.2 撞击实验结果分析 | 第75-86页 |
5.2.1 表面材质对液滴铺展的影响 | 第75-77页 |
5.2.2 液滴特性对液滴铺展的影响 | 第77-79页 |
5.2.3 液滴撞击速度对液滴铺展的影响 | 第79-81页 |
5.2.4 撞击位置对液滴铺展的影响 | 第81-82页 |
5.2.5 液滴撞击角度对液滴铺展的影响 | 第82-84页 |
5.2.6 液滴最大铺展直径的回归模型 | 第84-86页 |
5.3 液滴撞击叶表面的仿真分析 | 第86-90页 |
5.3.1 Fluent 及 VOF 法简介 | 第86-87页 |
5.3.2 仿真分析模型的建立 | 第87-90页 |
5.4 仿真结果分析 | 第90-93页 |
5.4.1 快速铺展阶段 | 第90-91页 |
5.4.2 缓慢回缩阶段 | 第91-92页 |
5.4.3 二次铺展阶段 | 第92-93页 |
5.5 本章总结 | 第93-94页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第94-98页 |
6.1 总结 | 第94-96页 |
6.2 展望 | 第96-98页 |
参考文献 | 第98-106页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106-108页 |
致谢 | 第108页 |